非洲猪瘟背景下生猪供应链重塑及其对策研究

   yekai   爱农者言    2019-10-24 07:14:00
【导读】摘 要:2018年8月初我国首次发现非洲猪瘟疫情,其后有多个省份相继爆发疫情。虽然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处于总体可控状态,但也对生猪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限...


摘 要:2018年8月初我国首次发现非洲猪瘟疫情,其后有多个省份相继爆发疫情。虽然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处于总体可控状态,但也对生猪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限制生猪长途调运是防止非洲猪瘟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对于以往大规模的活猪运输,猪肉的调运很大程度上需要重塑供应链。供应链中的生猪屠宰、冷库储藏、运输等关键环节都必须做出调整。为此,本文梳理了非洲猪瘟背景下从调猪到调肉供应链重塑的关键节点,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自2018年8月初我国首次发现非洲猪瘟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呈现多点散发、趋于平稳、防控有效、总体可控的态势,但当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农业农村部的新闻通报和有关研究表明,活畜禽长途调运是引发动物疫情传播的重要原因。为了防止非洲猪瘟疫病的传播,限制生猪长途调运是必然的。对此,农业农村部重点管控生猪调运环节,监管政策不断加码,从调猪到调肉的供应链重塑成为必然。那么,生猪供应链整合的关键节点有哪些,政府如何制定政策扶持生猪供应链转型升级成为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对非洲猪瘟背景下从调猪到调肉供应链重塑的关键节点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猪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1 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供应链的影响

生猪供应链是指以有效提供猪肉为目的,以猪肉加工贸易企业为核心,通过大范围远距离的调配,由生猪养殖场/户、屠宰、加工、猪肉物流配送、流通销售等组成的网链结构[1]。从产区到销区的长距离大范围运输生猪是传统的供应链形态,其起点是生猪经纪人的收购和运输。生猪收购来源可能是散养户,也可能是规模养殖场,收购之后,经纪人一般也会负责长途运输,一种是直接运送到当地屠宰场,另一种可能是通过长途运输到异地屠宰场,然后进入批发和零售渠道(图1)。


非洲猪瘟背景下生猪供应链重塑及其对策研究

非洲猪瘟背景下生猪供应链重塑及其对策研究


图1 我国生猪供应链的主要环节

市场机制和消费习惯的共同作用形成了长距离大范围的生猪供应链,一方面带动了我国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产业布局调整留出了较大的空间,稳定了生猪产业。但生猪在长途运输中,易受冷热、饥饿、缺水、疲劳、拥挤、外伤等应激因素影响,引起机体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免疫力下降,严重时会引起感冒、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还会造成损耗、成本加大、食品安全等问题[2]。2017年,我国生猪总量在6.89亿头,经过由产地到销地供应链的生猪约1.02亿头,占比14.8%。生猪供应链中的五大产区主要是东北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华北的河南、山东、河北,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华东的安徽、江西和华南的湖南、广西;三大主销区是京津为核心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生猪供应链的主要物流流向为华南的湖南、广西销往广东等地,华北的河南、山东、河北销往华南的广东和华北的北京、天津以及华东的上海、浙江,东北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主要销往华北的北京、天津地区。近年来,受环保、原料等因素影响,生猪供应链布局迎来了较大调整,北猪南运的态势更加明显,生猪调运量也持续增长。如此长距离、大范围、多环节的生猪供应链,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造成资源浪费,也是布氏杆菌病、口蹄疫等疫情传播的重要方式[3]。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农业农村部进一步加强生猪调运的限制。作为生猪主产区,生猪调运基本停滞,造成大量生猪被动压栏,供应过剩,价格走弱。而京津等大城市和东部的浙江、上海需要从其他省份大量调入生猪,调入量往往占据总供应量的40%以上,生猪调运禁止后,生猪供应缺口明显,猪价快速上涨。鉴于当前中国大量的生猪产能集中在东北、河南、湖南等地区,产能过度集中,在出现疫情之后容易出现南北猪价分化和畜牧产业的波动局面。受当下非洲猪瘟疫情、畜禽运输政策、环保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生猪供应链将面临重塑:一是屠宰场主导供应链的权力增加,流通领域主导权将更多地向屠宰场倾斜;二是肉类的冷链物流发展将带来空前的机遇,跨省的冷鲜肉运输将大幅增加,但目前的冷链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三是将主要由集约化、现代化的养猪场,或者专业化的养殖小区提供猪源,生猪收购和运输环节将会更加规范;四是鲜猪肉售卖地区的集中化与标准化,既能减少鲜肉在售卖过程中不法分子投机取巧的事件发生,又能保证到鲜肉“最后一公里”的卫生和安全。新型供应链将直接以猪肉冷链物流为核心,采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冷鲜上市模式,由现代化的养殖场为起点,通过大型现代化的屠宰加工,再通过全程冷链,最后通过超市、专卖店进行销售、直供给消费者(表1)。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传统供应链逐渐向新型供应链转型,更加重视猪肉质量,通过全程冷链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把握和控制。

2 生猪供应链重塑的关键环节

2.1 收购环节

生猪收购与运输是生猪市场流通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为整个流通环节第一步,成为了产销体系的纽带[4]。生猪收购面向的主体是生猪养殖者,包括散户和中小型养殖场。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生猪养殖户饲养的生猪几乎全部通过贩运商进入生猪流通领域。如江苏雨润集团采购的生猪60%来自贩运商,40%来自合同户。目前这种生猪贩运商活跃在我国全国各地,数目众多,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收购体系。并且生猪贩运商面向的生猪养殖者中,大中型规模养殖场所占比例为50%左右,企业化经营程度较高的养殖场逐步转向与一些屠宰商签订合同进行直接销售。

表1 非洲猪瘟对生猪供应链影响

非洲猪瘟背景下生猪供应链重塑及其对策研究

非洲猪瘟背景下生猪供应链重塑及其对策研究


生猪收购与运输环节需要强化管理,建立登记备案制度、黑名单制度、车辆登记制度等。从长期来讲,要加强生猪合作社和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体系建设。

生猪合作社可以按照区域划分建立,最好把一些散户和小规模的生猪养殖场联合起来,制定统一的养殖标准和收购标准,也可以根据养殖方式的不同来定制不同的收购价格,给生猪养殖户更多选择,也提高了鲜肉的质量,保证了鲜肉的营养价值[5]。

在生猪的收购环节,尽量把生猪合作社和屠宰场之间的运输路线规划为最短、最安全,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小,但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加强运输环节的硬件措施和生猪的质量监管。例如,运输车辆的活载密度,对生猪体温、健康状况的监测体系建立等。

2.2 屠宰环节

在生猪供应链的屠宰环节,每年我国生猪屠宰量约在6亿头以上,2017年全国屠宰企业共有20 658家。目前,屠宰行业依然存在企业规模小、分布不合理、监管制度不完善等问题[6]。非洲猪瘟疫情频发的背景下,由于活猪禁运,生猪销区屠宰加工能力短期内尚不能完全满足屠宰需求,按照2017年1.02亿头生猪调出量,毛猪主产区(调出省份)应该抓紧时机适当加快现代化屠宰厂的建设,按照目前30%左右的开工率,提高到3倍,基本能够满足目前活猪的屠宰量,但仍需新建大约3 000万头屠宰能力的屠宰场。主产区屠宰企业屠宰能力有待强化,技术装备亟待提升,关键是大幅提升机械化率、现代化水平和屠宰完成后的保鲜率。目前,主销区依然约有30%左右的屠宰企业,由于禁止活猪运输,主销区的屠宰企业产能严重过剩,可能面临“无米之炊”。对于销区的屠宰企业需要转型升级为专门化的冷链物流中心,保留少量的屠宰能力即可。

2.3冷库仓储环节

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作为猪肉主销区冷库总量大,冷链企业强,物流网络设施相对完善。作为猪肉主产区的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冷库总量不足,在生猪供应链转变过程中难以适应冷链需求量在短期内迅速增长。江西、陕西、黑龙江、吉林等地区冷链物流网络较为薄弱,难以满足猪肉调运的需求(表2)。

由此可见,我国猪肉冷链物流发展区域性矛盾突出。一是产区和销区的不平衡。猪肉主产区冷链物流发展难以满足需要。二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不平衡。北京、上海等地冷链物流供给过剩,西部地区甘肃、宁夏等则严重不足。三是冷链物流地区性分布和冷链网络互联互通不平衡。目前冷链物流主要是地区性分布,而冷链物流发展本身要求全链条、全国性布局,这导致冷链企业散、小、乱,难以统筹规划。在运输过程中生物安全防控措施薄弱(车辆消毒不彻底,不同猪场生猪混装,不同猪贩子生猪分装),且行业长期以来都较为不透明,生猪供应链需要进一步规范化[7]。

表2 各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非洲猪瘟背景下生猪供应链重塑及其对策研究

非洲猪瘟背景下生猪供应链重塑及其对策研究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的《2018年中国冷链发展报告》。

按照一般0.73的出肉率,2017年1.02亿头生猪,每头生猪120 kg,转化为猪肉是89.35亿kg,则需要新增893.52万t冷库数量。目前,东北三省冷库容量是229万t,河南是192万t,湖南是100万t。现有冷库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新增冷鲜肉需要的冷库数量。而且目前冷库结构也不合理,以冷冻库为主,缺乏多温带的设计,冷库设施设备也比较落后。因此,重塑生猪供应链重要的任务就是新建冷库和改造原有冷库。相应的冷藏车需求也会大幅提升,根据估算大致需要新增3万辆冷藏运输车。

3 对策建议

一是严格生猪流通环节监管体系。目前,活猪归农业农村部管辖,运输则由交通运输部管辖,冷链、零售则属于商务部管辖,建立生猪流通环节监管体系[8]。从生猪供应链入手,建立监管制度体系,严格执行日常检查、重点排查、随机抽查等各项监管制度,建立供应链核心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区全程记录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做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追究[9]。

二是强化供应链中对猪肉冷库、冷藏车的补贴。在从调猪到调肉的供应链转变过程中,冷库、冷藏车是关键,而且缺口比较大。一方面,建立政府财政专项补贴,对于销区屠宰场转型升级为猪肉冷链物流中心的给予专项财政补贴建设冷库,购置冷藏车。另一方面鼓励银行、产业基金等社会资金优先支持冷库建设和冷藏车购置。

三是加强第三方猪肉冷链物流建设。猪肉冷链是专业性物流,对于温区控制、车辆规范等有独特的要求。目前,缺少对猪肉冷藏供应链进行温度控制的物流供应商,要明确扶持第三方猪肉冷链物流企业发展,鼓励猪肉供应链服务商发展,建立扶持体系。支持企业采用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冷链物流的效率,保证产品质量。

四是逐步建立生猪供应链认证供应体系。我国猪肉供需市场正在发生明显变化,应推动主销区与主产区有效衔接,探索建立双向认证,点对点调运措施。强化猪肉冷链物流建设,加快调整重构生猪供应链,建立完善畜禽产品跨区域流通体系和新型生猪供给体系,确保肉品供给充足。

来源:中国畜牧杂志2019年09期

作者:张喜才 汤金金 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

基金:北京市社科一般项目,京津冀冷链物流市场需求及发展模式研究(18GLB041); 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项目;

更多有关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 | 辽公网安备:211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