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辣椒到猕猴桃的致富路-

   liaoxiong520   网络    2017-06-26 08:24:00
【导读】 今年雨水充沛,导致扶风县一带的小麦出现大面积倒伏,拥有2000多口人的吴家村也不例外。   “小麦倒伏,产量相比往年减少了许多!”72岁...
  • 从辣椒到猕猴桃的致富路-

    从辣椒到猕猴桃的致富路-

 

今年雨水充沛,导致扶风县一带的小麦出现大面积倒伏,拥有2000多口人的吴家村也不例外。
   “小麦倒伏,产量相比往年减少了许多!”72岁的马喜平老人惋惜地对华商报记者说。尽管如此,马喜平认为这对吴家村的影响并不大,因为吴家村如今正在告别依靠单一传统农业增收的模式,苹果、苗木已成为这个村子的主导产业,猕猴桃种植的收益也初见成效。吴家村党支部书记孙宏儒说,传统粮食种植在吴家村正在边缘为“副业”。
   华商报记者驻村调研了解到,其实自从“包产到户”以来,这个村的农民一直就增收、致富话题反复折腾着。从最早的想方设法让粮食增产,到后来成为当地有名的“辣椒村”,再到后来家家户户栽苹果树,如今苗木和猕猴桃也开始被农民认可,吴家村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辣椒价格的起伏让村民感受到市场的残酷与刺激
   刚“包产到户”时,吴家村人一门心思想着如何能让粮食产量翻番。折腾了十多年,许多村民发现尽管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来钱依旧很慢,家庭收入总是上不去。
   1991年左右,种辣椒的“致富风”刮到了吴家村。当时一斤麦子的收购价不到3毛钱,而一斤辣椒可以卖到8毛钱。于是一时间吴家村家家户户种辣椒,全村4千余亩土地,一半种的是辣椒。遗憾的是1994年辣椒价格不怎么好,让许多椒农很受打击,导致第二年该村辣椒种植面积下降,谁知辣椒价格却上涨了,甚至一度涨到了每斤8元钱。从8毛钱到8元钱,吴家村人第一强烈感受到了市场的残酷和刺激。
   1997年,吴家村的辣椒种植面积开始大收缩。原因是市场遭到了人为的破坏。多年后,许多村民承认,市场是被村民自己破坏的。有部分村民看到辣椒收入不错,于是在出售辣椒的前一天,偷偷地给辣椒泼水,以此来增加分量。这种做法导致第二年收辣椒的客商再也不来吴家村了。吴家村人依靠种植辣椒“致富”的路就这样草草收场。
  苹果滞销发展出“吴家村电商第一人”
   就在辣椒种植结束的前后,呼吁村民栽种植苹果的号召从上而下到了吴家村。尽管如今苹果已成为当地人增收的主要来源,但当年的推广非常艰难。“农民几千年来都是靠种地为生,一下子不种庄稼种苹果,大多数人接受不了。”59岁的毕万里回忆。
   为鼓励村民种苹果,也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于是村干部就想了一个“脱责”的歪招——凡是把苹果树苗搬回家的,每人奖励一百元。“歪招”很灵验,开始有村民把树苗往自己家里搬。
   村干部孙宏儒随后发现,虽然苹果树苗拉回家了,但却迟迟不见村民栽种。信息反馈到扶风县后,政府再次出台鼓励政策:栽苹果树挖坑的钱政府可以补贴,需要的辅助竹竿政府免费送,农业部门还派技术员到村里免费指导。
   在多项优惠政策鼓励下,吴家村一部分人开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种苹果树。毕万里就属于那批“吃螃蟹”的人之一。事实证明,他的选择很正确,几年后,他家3亩地苹果最高收入达到过7万元。同样因种植苹果而受益的还有65岁的毕建国,2015年家里苹果毛收入达到9万多元。当年卖完苹果后,毕建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叫了几个老伙计,去西安给自己买了一辆“别克”轿车。从当初连手扶拖拉机都不敢奢想,到现在每天开着小轿车去地里拾掇苹果,毕建国觉得和做梦一样。他说自己前些日子做过一次粗略统计,吴家村有528户人家,目前买了小轿车的家庭有近60户。“基本都是靠苹果产业带动的,如果没有苹果,今天的日子不敢想!”
   2016年,扶风一带的苹果因产量过剩而出现滞销。果农为此急得团团转,其中包括吴家村人马会录。55岁的马会录是吴家村第一户修建起二层楼房的村民。他最引以为豪的是家里出了三个大学生,妹妹和两个儿子都是他一手供养出来的,如今都在外工作。苹果滞销后,马会录给在武汉工作的两个儿子打电话求助。哥俩一商量,决定在网上给父亲开一家“电商”,帮父亲卖苹果。马会录不仅一个月内卖完了自家的所有苹果,还帮毕新军、马东平等邻居也卖完了苹果。马会录从此被村民称为“吴家村电商第一人”。
  苗木成为吴家村第二大产业
   说到吴家村的苗木,已脱贫的46岁妇女王喜玲是无法绕开的一个人。
   王喜玲曾是村里的养猪大户,经济条件很不错。但2011年的一场大病不仅让她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了11万元的债。2013年,王喜玲准备东山再起,但丈夫又意外去世。双重灾难使得王喜玲家的日子陷入极度困难,当年他们家被认定为享受低保的贫困户。
   之后,王喜玲也琢磨着栽种苹果树,但她后来还是选择了苗木。因为苹果周期太长,从栽种到挂果,至少需要五年时间,而苗木周期相对要短,更重要的是,2013年前吴家村的苗木发展是一个空白。王喜玲说干就干,她从亲友处借钱栽种了3亩半的白皮松、樱花、五角枫等苗木,并雇人劳作,自己主要做技术指导。三年后的2016年,三亩半的苗木帮她还清了外债,苗木种植的规模也发展到了30亩。2016年10月,王喜玲主动向村委会递交申请,要求退出贫困户行列。她也成了整个召公镇第一个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的村民。
   在王喜玲的带动下,短短两年,吴家村的苗木种植发展到了如今的30多户。王喜玲还带动帮助贫困户毕新军等人建起了苗木园子。苗木目前正成为吴家村第二大产业。
  猕猴桃正成为新的增收亮点
   除了苹果和苗木外,猕猴桃也正在成为吴家村人一个新的增收亮点。47岁的陈乖翠是一名农林企业下岗职工,也是吴家村的媳妇。4年前,从城里回到村里的陈乖翠看中了村里一块集体土地,于是就承包过来,整修后栽种猕猴桃。
   陈乖翠栽种猕猴桃的消息在吴家村引起了很大的风波,许多村民对这个产业都不看好,他们认为渭河以北栽种不了猕猴桃。陈乖翠不理会这些,她从亲友处筹借,从银行贷款,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终于将30亩的猕猴桃园做了起来。
   2016年,陈乖翠的猕猴桃园第一年挂果收获。30亩猕猴桃不到半个月就被客商抢光了,收入超过30万元。吴家村村民惊呆了!同样是种地,一亩苹果的收入相当于种10亩小麦,而一亩猕猴桃的收入竟比苹果还要高。
   陈乖翠的猕猴桃园初见成效后,许多村民经常到园子来问这问那。陈乖翠说她能明显感觉到大家已对猕猴桃产生了兴趣,“大家的观望可能主要和猕猴桃前期投资太大有关,从观望到参与有个接受过程”。
  苹果种植还带动附近农民的就业
   在吴家村,苹果种植还带动了附近的就业和果库储藏业的发展。苹果种植属于一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施肥到剪枝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但吴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苹果,本村几乎没剩余劳动力。于是就出现了附近乾县临平镇等地村民结队来给吴家村人打工的情况。46岁的乾县妇女王侠告诉记者,每年除了冬天,几乎都有他们村的妇女到吴家村来做工、帮助种植苹果。

   记者在吴家村调研期间还发现了多家果库。苹果种植大户毕万里说,这都是种苹果的村民自己修建的,起初是为了自家冷藏苹果使用,后来干脆扩大规模,还租赁给其他果农。由于有冷库储藏做配套保障,当地每年秋季卖不完的苹果,一直可储藏到第二年4月。6月到9月,这些果库的空地还可用来收购、加工小麦等农作物。 华商报记者 李勇钢 文/图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 | 辽公网安备:211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