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鳖小水池生态养殖技术要点

   renjimin   农村创业    2019-03-27 15:24:00
【导读】 ...
黄沙鳖小水池生态养殖技术要点

黄沙鳖小水池生态养殖技术要点

▋农民博博 :黄沙鳖怎样养殖?                   
▋农技专家小组 :

  一、黄沙鳖亲鳖的挑选和放养密度

  黄沙鳖的繁殖技术与中华鳖繁殖技术一样,完全可以参照中华鳖繁殖技术进行黄沙鳖的人工繁殖,但是为了得到特征明显、生长特性良好的黄沙鳖苗种,在实际生产当中,还要特别注意把握如下技术要点:

  1.亲鳖的挑选与放养比例。要挑选体型外貌符合黄沙鳖成鳖的特征、年龄3冬龄、体重1.5kg以上、四肢完整无畸形、体质健壮无伤痕、背部朝地时能迅速翻转的鳖作为繁殖用亲鳖,雌雄亲鳖的放养比例4——5∶1,并要求雌雄亲鳖的个体大小基本一致。

  2.受精卵的挑选要点。卵体近似圆球型,一端有一圆形的白色半透明区,卵径1.5cm——2.2cm,卵重5g——8g,大小均匀,卵壳完整光滑,色泽柔和,光洁度高,无杂纹。

  二、环境条件

  1.水源:水质清洁无污染的水库水、山沟水、井水、河水、溪水等。

  2.养殖池:建造养殖池时,要选择环境安静、有符合要求的水源、进排水方便、底质为红壤或黄壤泥沙质的地方建池(最好是选择能建成自然流水条件的地方建池)。养殖池面积不宜过大,如果是庭院养殖,每口养殖池面积一般以50平方米——80平方米为宜;如果是池塘养殖,则每口池塘面积一般以1亩左右为宜。养殖池池壁、壁顶要用砖或水泥板砌成沿池壁顶周围朝池水水面一侧垂直出檐10cm——15cm的防逃装置。

  3.晒背台:面积100平方米以下的养殖池,在池内向阳的一面用竹板或木板设置3个——4个面积为4平方米——5平方米以15度角斜入水面下20cm左右的平台,作为鳖的晒背台。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的养殖池,可以直接用宽20cm——30cm的竹板或木板制成长为10m——30m的浮桥2条——3条浮于水面,作为鳖的晒背台。

  4.饲料台:面积100平方米的养殖池,在池四周离岸边1m左右的水面上固定设置3个——4个面积1平方米——2平方米的木板平台作为饲料台,饲料台一侧以10度角左右斜入水面下20cm。饲料台上钉上若干枚露出板面长6cm以上的钉子,用以固定饲料团。

  5.配套的鲜活饵料生物养殖池:饵料养殖池的建设按养鳖池和鳖饵料养殖池1:5——10的比例来配套建设,主要用于福寿螺、田螺、泥鳅等的养殖。

  三、幼鳖培育

  1.养殖池大小及培育前的处理:培育池面积以20平方米——30平方米为宜,池底底泥经翻耕耙熟,池水经肥水培育浮游生物,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cm左右,池中1/3的水面投放水浮莲,以供稚鳖晒背、活动,饲料台要设置在没有水浮莲的水面上。

  2.严格挑选稚鳖:稚鳖的出壳体重3g以上,卵黄囊收敛良好,不发炎,泄殖孔洁净;体形完整健壮无畸形,头颈伸缩自如,四肢有力,平地上背部朝下放置时数秒内立即翻正。

  3.培育密度:10只/平方米——15只/平方米。

  4.饲料投喂:鱼、虾或福寿螺剁碎搅成肉糜投放在饲料台上,日投喂量为鳖体体重的8%,分上、下午2次投喂。

  5.日常管理:每天注意巡池查看鳖体的活动情况和摄食晴况,每天测量水温、气温和培育池池水的透明度,每隔15天左右测量稚鳖的体重、背甲宽和鳖体体高,以了解稚鳖的生长情况,对检查测量的结果要做好详细记录,建立生产档案,以备日后查询。每隔15天左右,向培育池泼撒生石灰1次,以保持培育池池水的pH值在7.5左右,生石灰用量为20g/立方米——30g/立方米。每隔10天左右向培育池中施放光合细菌1次,用量为投放原菌液浓度为30亿个活菌体/g的菌液150g/立方米——200g/立方米。

  四、成鳖养殖

  1.挑选幼鳖:严格按照外部形态要求挑选幼鳖。

  2.放养密度:3只/立方米——4只/立方米。

  3.饲料投喂:福寿螺等贝类去壳取肉或小杂鱼、虾洗净剁碎,鳖体体重在100g以内,要将螺肉或鱼肉剁成粒径为0.3cm——0.5cm大小的碎肉投喂;鳖体体重在100g——150g以内时,要将螺肉或鱼肉剁成粒径为0.5cm——0.8cm大小的碎肉投喂鳖体体重在150g——200g以内时,要将螺肉或鱼肉剁成粒径为1.0cm大小的碎肉投喂;鳖体体重在200g——350g时,要将螺肉或鱼肉剁成粒径为1.5cm左右的碎肉投喂;鳖体体重在350g以上,即可直接投喂去壳福寿螺肉或粒径为2.0cm左右的碎鱼肉。每年5月——10月上旬,水温在25℃——30℃,日投喂2次,日投喂量为鳖体体重的5%;每年的3月——4月和10月中旬——11月,水温在25℃以下,鳖体活动量少,摄食量也较少,每日只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鳖体体重的2%——3%;当水温低于15℃时,鳖体处于冬眠状态,不投喂。

  4.日常管理:与幼鳖培育管理相同,只是当鳖体体重长达500g以后,除了投喂去壳螺肉和鱼、虾肉外,可直接向鳖池中投放一些鲜活福寿螺或活泥鳅,让鳖自行捕食,投放量约占总投喂量的2/3,这样可以锻炼鳖的野性,提高鳖体肌肉的品质。

  黄沙鳖养殖技术之疾病防治

  1.鳖病发生的原因

  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如果生态环境不适宜鳖的生存,鳖的有利的生活习性(晒背)得不到发挥和利用,而一些不利的习性(贪食、好斗)不能在集约化养殖的情况下加以限制,鳖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一般情况下,鳖病的发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水质恶化的影响

  理想的水质应呈淡绿色或茶褐色,肥嫩、新鲜,透明度为25——30厘米,pH值为7——8,氨的浓度为20毫克/升左右,不能超过50毫克/升。如果长期不换水,残饵和排泄物大量存积在池底,腐败后会使池水变质发臭,病原体大量孳生,传染性疾病就会暴发。另一方面,透明度过高的瘦水,浮游生物含量极低,亦不是鳖栖息的理想水质,它会导致水霉病、累枝虫病的暴发与流行。

  人工控制的养殖水体,最佳的生长水温是30℃。水温20——25℃不适宜鳖生长,长期生活在这一水温下的鳖,食欲不振、体质虚弱,容易诱发白斑病。

  (2)病原体的侵袭

  病原体侵入鳖的肌体,会引起鳖的新陈代谢失调,发生病理变化,扰乱鳖的机体正常活动,从而发生疾病。鳖病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一般鳖的致病菌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造成病原菌侵入的途径有:病鳖或伤残鳖的带入;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营养不足,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E;更换的池水受污染,含有大量病原体;养殖池没有独立的排灌系统,水源连通,一池发病便互相感染;养殖管理不善,乱丢病鳖或病鳖池用过的工具未经消毒便用到健康鳖池;水禽等其他生物体的媒介传染。

  (3)敌害生物的为害

  鳖的敌害主要有鼠、蛇、蟹、蚂蚁等,它们直接吞食或伤害鳖,造成病原体的继发性感染。

  (4)鳖体抗逆力差

  近亲繁殖使鳖的种质退化是鳖体抗逆力差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鳖对疾病的抵抗力也与年龄、个体大小、体质强弱有很大的关系。

  2.鳖病的主要特点

  (1)鳖对环境的影响敏感

  人工养殖鳖的生态环境与鳖的天然生态环境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天然的环境广阔,鳖的密度很小;而人工放养的密度大,水质极易污染。水环境的恶化即会导致鳖生理机能失调,诱发疾病。如水质污染,会造成鳖的氨中毒和腐皮病发生。

  (2)感染后潜伏期长

  被病原体感染了的鳖有的几天内就发病,但有很多是“健康带菌者”,并不立即发病,而是隔一段时间,当环境条件适宜病原体繁殖,且鳖的身体衰弱时便暴发出来。如1996年11月底南宁市旺旺野生动物养殖场进行亲鳖迁移时,由于亲鳖受伤严重,鳖池和鳖体消毒又不严格,亲鳖感染了腐皮病、红底板病和红脖子病,但当时水温已下降到18℃以下,亲鳖带菌很快进入冬眠期。到1997年3月底水温逐渐回升,有利于病原体在鳖体内繁殖,而亲鳖经过冬眠后身体又十分衰弱,于是暴发了以上三种传染病。病原菌潜伏期长达5个月,疾病一直蔓延到8月,死亡率在20%以上。

  (3)并发症多

  鳖一旦生病,多数是多症并发,如腐皮病和疖疮病并发、白斑病和穿穴病并发、红脖子病和鳃腺炎病并发等。

  (4)治愈困难

  鳖病除了不易早期发现外,还由于缺乏特效药物和给药方法而使治愈困难。要控制一种鳖病,往往要采取多种综合治疗措施才能奏效,而且有的病(如鳃腺炎、红脖子病)治愈后还会出现反复发病。

  3.鳖病的预防方法

  水质、种苗、饲料、疾病防治是黄沙鳖养殖的四大要素,其中疾病防治是成败的关键。对鳖病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1)改善生态环境,注重生态防病

  ① 鳖场建筑要合理:根据鳖喜洁怕脏、喜阳(光)怕风、喜静怕惊的生活习性,在设计、建造养殖场前,对水源要进行详细调查,不能含有毒物质,附近没有污染源,没有或较少含有病原体。此外,养鳖场地应选择在向阳避风、没有人为干扰的地方。鳖池要有独立的排灌系统,各个池的水不能互相串联,以免鳖病蔓延。

  ② 鳖池水质要适宜:池水应经常保持淡绿色,水质清洁嫩爽,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对养鳖池要经常注意排除底污、加注新水,必要时部分或全部换水,防止池中腐殖质增多,以致病原菌孳生。

  ③ 实行“两头加温”饲养(又称保温饲养法):在越冬前的10月份(南方)和翌年3月份分别进行1个多月的加温饲养,以缩短鳖的越冬期,提高养鳖效率。在常温条件下,稚鳖、幼鳖冬眠前后停止摄食,体质较差,极易生病。而“两头加温”饲养可使稚鳖、幼鳖度过病原体潜伏期或高发期,提高稚鳖、幼鳖在冬眠期及冬眠复苏后的抗病能力和成活率。

  在广西南宁市利用塑料大棚养殖,不必加温也能达到保温(两头保温)2个多月的目的。

  ④ 利用生物净化水质,控制鳖病发生:鳖的排泄物和残饵不仅腐败产生氨,妨碍鳖的生长发育,而且它们还是各种病原菌孳生、蔓延的基础和媒介。实践证明,在鳖池养殖一些水葫芦,混养少量的鲢鱼、鳙鱼、鲤鱼、鲫鱼、罗非鱼(单性)、草鱼等,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可以大大抑制水中氨浓度的迅速升高和病原菌的孳生与蔓延,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2)增强鳖的抗病能力

  ① 培育优良品种,提高遗传品质,经常进行亲本的选育、复壮、提纯,挑选体格强健、抗病力强的鳖作为亲鳖,同时补充一些野生鳖,避免近亲繁殖,以提高鳖的遗传品质,建立黄沙鳖的纯种品系。

  ② 加强饲养管理,不断提高饲养技术水平。

  第一,自繁自育。应尽量做到就地培育稚鳖、幼鳖和选育亲鳖,以保证其种类、规格、数量和质量。同时可避免从外地引入鳖时将病原体带入或引入受伤的稚鳖、幼鳖和亲鳖而导致继发性感染。

  第二,合理放养。一是放养密度要合理,严格控制各种规格鳖的放养密度,以减少个体之间争空间、争氧气、争饵料的矛盾,减缓水质污染的速度,增强鳖的体质。二是按照大小规格分级饲养,避免大小同池、摄食不均匀而影响弱小个体的生长。

  第三,控制水质和保持适宜水温。根据鳖的不同生长阶段对水质的要求,注意调理水质,保证鳖生长在一个良好的水质环境中。盛夏温度过高时,应适当加深水位,并搭棚遮阳;早春和晚秋,最好采取适当的保温和加温措施;常温饲养时,冬眠池要注意防冻。

  第四,加强日常管理。勤除杂草、敌害,及时清除残饵,打扫饵料台,进行食场消毒,以保持鳖池环境的卫生;注意鳖的活动情况、吃食情况和生长情况。对独自漂浮于水面或爬上岸边泥土或草丛中、行动缓慢、废食等异常表现的病鳖应及时隔离,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病情的发展与蔓延。

  第五,加强冬眠前的培育。冬眠前加强培育是促使亲鳖产后恢复、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减少冬眠后死亡的一个必要措施。冬眠前,投喂的饲料应以动物鲜活料为主,辅以配合饲料并增加脂肪的含量,补充2%——3%的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

  ③ 进行人工免疫。利用疫苗进行人工免疫防治鳖病,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方法。它不仅可以克服鳖病给药和治疗的困难,有效地控制危害极大的鳖病发生,而且还能保护环境和提高鳖的品质。目前已有很多种疫苗生产和应用。例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水产药物实验厂生产的“水鱼细菌性疾病疫苗”,主要用于预防鳖红脖子病和红底板病等疾病,该疫苗在免疫后10天开始产生抗体,免疫期达9个月,免疫鳖的成活率可达80%以上。

  (3)控制与消灭病原体

  病原体的存在是鳖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消灭病原,控制病情的蔓延是做好鳖病预防的关键。从外地引入亲鳖或稚鳖、幼鳖时,必须把好检疫关,有严重疫情的地方不能引种。放鳖前或鳖移池时要进行水池和鳖体的常规消毒。对于动物性鲜活料要用药物消毒,经常进行食场和工具的消毒,定期喂药饵进行药物预防。这些都是控制和消灭病原,预防鳖病的有效措施。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 | 辽公网安备:211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