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湿度、降雨、光线、风、霜冻因素对柞蚕的影响

   xiaoz   网络    2021-04-16 10:35:08
【导读】温度 温度与柞蚕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茧丝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密切的关系。柞蚕属变温动物,其新陈代谢类型与恒温动物不同,柞蚕保持和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弱,...

温度

温度与柞蚕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茧丝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密切的关系。柞蚕属变温动物,其新陈代谢类型与恒温动物不同,柞蚕保持和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弱,自身无稳定的体温。外界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蚕体的温度,在较低气温下,柞蚕的体温常比气温高一些;在较高气温下,柞蚕的体温则常比气温偏低一些。在一定范围内其代谢率常随外界温度的升降而增高或降低。

温度、湿度、降雨、光线、风、霜冻因素对柞蚕的影响

温度、湿度、降雨、光线、风、霜冻因素对柞蚕的影响


 

1.温度对柞蚕生存的影响

柞蚕幼虫饲养在适温环境中,食欲旺盛、体质强健、生命力强、茧质优良。反之,如饲养在偏低或偏高的温度环境中,则生命力减弱、易发生病害、死亡率高。

柞蚕在8℃条件下饲育,1龄就死亡;而在30℃条件下饲育,仅有极少数蚕结茧,其蛹也在羽化前死亡。因此,8℃和30℃是柞蚕幼虫生活的最低和最高界限温度。

在24.5℃和26℃下,死亡率分别为20% 、26% ,在28℃下,全龄经过显著缩短,但蚕的死亡率增加到66%。温度偏高或偏低都不利于柞蚕的生长发育,16.5—22.0℃是柞蚕幼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此时柞蚕的死亡率最低,茧丝质量也最优。

不同的柞蚕品种对温度的适应性也有差异,如黄蚕血统品种对高温、干旱的适应性较强。在高温、干旱地区,饲养黄蚕血统系统的品种容易成功。

2.温度与柞蚕生长发育的关系

在适温范围内,蚕体代谢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弱。春蚕期平均温度17.2℃时,全龄经过51天;平均温度为20℃ 时,全龄经过37天,可见全龄经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当平均温度为28℃时,全龄经过最短,平均为34天,但蚕多不食叶而到处爬行;当温度高于28℃时,全龄经过随温度升高而延长,这是因为过高的温度抑制了蚕体内某些代谢酶的活性,引起发育障碍所致。当温度在13℃时,全龄经过长达112天;低于13℃时,蚕不能完成生长发育。

3.高温和低温对柞蚕的不良影响

高温对柞蚕的不良影响

环境温度超过柞蚕最高的生活温度范围时,柞蚕生长发育异常,严重时引起死亡。这是因为高温能引起蚕体原生质变性或代谢酶系统被破坏。高温的这种不良影响除直接作用当龄幼虫或虫态,而且还影响以后的生长发育。

 

卵期、小蚕期接触高温,常常会出现大蚕期核型多角体病(俗称脓病)发病率高的现象;蛹期高温,会引起蛾羽化不齐、易发生卷翅蛾以及造卵数减少等。

蚕体通过气门和体表蒸发,对高温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当温度升高时,气门开放大,蚕体代谢加快,柞蚕气门开放时间较长,增大了体内水分的蒸发量,从而体温下降。但如果遇到高温多湿的气候时,气门开放小,时间短,则体内水分蒸发困难,使呼吸率增高,体温升高快,易引起蚕体死亡。所以高温高湿对柞蚕的影响更大。

 

低温对柞蚕的不良影

响低温也会造成柞蚕生长发育异常或死亡,从而影响柞蚕生产。柞蚕遭受低温危害多在早春和晚秋,早春的冻害会导致小蚕发育迟缓,严重时死亡;晚秋的低温冷害会延缓大蚕的生长发育,造成蚕体死亡或不能结茧。低温对柞蚕的致死作用主要是由于柞蚕体液结冰,使原生质遭到机械损伤、脱水及生理结构的破坏。当这种现象达到一定程度,体内组织细胞产生不可恢复的变化时,蚕体即死亡。

 

降雨

柞蚕体内的80%左右都是水分,水分不足会导致正常生理活动的终止,严重时引起死亡。柞蚕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喜雨好湿的习性,故有“雨蚕”之称。同时,湿度和降水还可以通过食物和天敌间接对柞蚕发生影响。满足柞蚕对水分的生理需求,维持蚕体内的水分平衡,是获得优质高产柞蚕茧的基础。

1.柞蚕幼虫体内的水分来源

柞蚕幼虫体内的水分主要来自饲料,其次是雨、露和湿度。柞蚕体内的水分平衡是通过水分的吸取和排除来调节的,柞蚕获得水分的主要途径有4种:

一是从食物中获得水分,这是柞蚕取得水分的主要方式。

二是直接饮水,在干旱的时候,降雨或有露水时,柞蚕常爬到叶面上直接饮水,以补充饲料水分之不足,大蚕可连续饮水7—8滴。

三是通过体壁或卵壳吸水。

四是利用体内的代谢水,如越冬前或化蛹、羽化前,虫体内部储藏的脂肪类物质降解产生大量的水,可供生长发育需要。

2.降水和湿度对柞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当柞树叶含水量低或天气干旱时,柞蚕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出现蚕体瘦小、龄期延长、窜枝跑坡等选食迁移现象。一旦久早降雨,蚕便在叶面上吞饮雨露。饮水后,蚕体肥大,体色正常,发育良好。

相对湿度为85% 一88% 时,小蚕期发育经过最短为18 天;

相对湿度为100%时,小蚕期发育经过延长;

相对湿度低于70%时,蚕发育速度明显减慢。

相对湿度为40% ~50%时,蚕3眠蜕皮前即死亡。

湿度对不同龄期的影响是不同的,当湿度饱和时,对3龄幼虫的生长发育不利,而对1、2龄幼虫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

相对湿度在85% ~100%时,3眠蚕体质量为1.3 g。

相对湿度低于70%时,3眠蚕体质量仅为0.8~0.9 g。

刚孵化的蚁蚕或眠起时,雨水过大对蚕是不利的,容易发生“灌蚁子”、“灌起子”、“张口雨”等,导致蚕死亡。

柞蚕小蚕期的相对湿度以85% 一90% 为宜,3龄蚕要求相对湿度在80%左右,大蚕期在自然条件下即可正常生长发育。

 

光线

光对柞蚕既有热能作用,又有信息作用。光不仅影响柞蚕的生长发育,而且还是决定柞蚕滞育的主导因子。

1.光线埘柞蚕生K发育的影响

柞蚕对光的反应是以光周期为基础的。柞蚕通过感受外界的昼夜明暗变化而调节本身的生理活动节律。

柞蚕幼虫在黑暗(24小时黑暗)中发育缓慢,全龄经过比对照区(自然光照)长4天;

8小时光照区比黑暗区的蚕体发育快而且齐;柞蚕体质量、全茧量、茧层量、产卵量以对照区最高,黑暗区最低。可见光线对柞蚕的生长发育、茧质、繁殖等均有显著影响,黑暗不利于柞蚕生长发育。柞蚕幼虫饲养在黑暗中体色发生改变,由原来的绿色变为黄绿色。1龄幼虫饲养在黑暗中并不影响以后的发育,而5龄幼虫在黑暗中饲养则有许多不良后果,说明不同龄期对光的反应是不同的,柞蚕幼虫是需要光线的。

2.光对柞蚕滞育的影响

光不仅影响柞蚕的生长发育,而且还是决定柞蚕滞育和化性的主导因子。

柞蚕蛹的滞育主要受幼虫期特别是4、5龄期的光照时间所支配,光照时间短,则引起柞蚕蛹滞育;光照时间长,柞蚕蛹不滞育。一昼夜光照时间在5.0~13.0天起短日照作用,15.0 天以上的光照起长日照作用,14.0~14.5天的光照则起中间性作用。只有在中间性光照下,才能显示出其它环境因子的作用,常暗或常明近于中间作用,但常暗比常明趋向滞育。

柞蚕属长日照发育型和短日照滞育型,滞育发生的临界光照时间为14小时,临界光照虫态为幼虫期的4、5龄期,尤其是5龄期,如大蚕期光照不足,可依赖蛹期感光补充。若大蚕期已感受适当光照,则蛹期有无光照就无关重要了。

柞蚕脑是感光器官,生活在短光照中的柞蚕滞育蛹,其脑问部神经分泌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脑激素因受短光照的影响没有释放出去,若把滞育蛹移入长光照下,则感受光照释放出脑激素,进而活化前胸腺,合成并分泌蜕皮激素,柞蚕蛹的滞育就解除了。

光照的时间不仅决定柞蚕蛹是否进入滞育,而且通过长光照能够解除柞蚕蛹滞育,临界光照时间为14 小时。。

1.风对柞蚕的影响

风对柞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适当的风量和风速可以调节柞蚕场的小气候环境(如温度、湿度、蒸发等),风吹枝动,可摇落叶面的积粪、雨水,能防止“灌蚁子”及防止病害发生,并促进柞蚕的健康成长。但风速过大、风力过强,则对柞蚕的生命活动和长发育有害。蚕对风的抵抗能力,大蚕>小蚕,食叶中的蚕>将眠蚕和眠蚕。

2.防风措施

在柞蚕饲养中,要求小蚕避大风,通小风,不窝风。春蚕把场以背风向阳为宜,并采用绑把收蚁养蚕,或者采用室内育、塑料沙罩把育等小蚕保护育措施防风保苗;秋蚕为防止高温高湿,小蚕场应选择通风较好、地势较高的蚕场,同时采用绑把收蚁;有条件的地区应建立密植、抗风的小蚕专用饲养场。大蚕期应注意通风,尤其是春蚕大蚕期遇高温闷热时,应选择通风良好的蚕场。

霜冻

1.霜冻的危害

霜冻会对柞蚕产生冻害,严重时对柞蚕生产构成威胁。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北部的高寒山区的柞蚕常受霜冻的危害,直接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柞蚕生产。

春柞蚕1龄、2龄遭受晚霜危害时,常出现行动迟缓、食欲不振、生长缓慢、发育不齐、龄期延长等现象。受害严重时,柞蚕1龄或2龄就死亡;受害轻者,大蚕期病毒病发病率偏高。秋柞蚕5龄末期常遭受早霜危害,受害严重时,可被冻死或因无柞叶而饿死;受害轻者,多营薄茧或不营茧。

2.霜冻的预防

预防霜冻,春季选用背风向阳的蚕场,而不用低洼地作把场;小蚕采用室内或室外保护育等。秋蚕预防早霜危害,多选用早熟品种或杂交种;在秋季制种时,适当采用加温暖种使其提早羽化,东北部高寒山区夜间气温低,也可采用加温暖卵,使之提早孵化、收蚁。在饲养技术上,采用勤匀、多移、用嫩叶催蚕等方法,使蚕发育速度加快,缩短龄期;茧场选用阳坡温暖蚕场等等。在无霜期短于140天的地区,可采用“二化一放”的生产方式,避免霜冻的危害。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 | 辽公网安备:211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