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头部散在性肿胀疾病的临床诊断

   guwei   网络    2020-10-20 10:45:00
【导读】放线杆菌病由林氏放线杆菌感染头部软组织引起;放线菌病引起上、下颌骨的疏松性骨膜炎,恶性水肿由败血梭菌引起,齿槽骨膜炎为发生在青年牛的病因不明的伴有...

放线杆菌病由林氏放线杆菌感染头部软组织引起;放线菌病引起上、下颌骨的疏松性骨膜炎,恶性水肿由败血梭菌引起,齿槽骨膜炎为发生在青年牛的病因不明的伴有继发感染的严重牙周疾病,颌下脓肿是由化脓性隐秘杆菌引起;投药器可造成咽壁穿孔,引起脓毒蜂窝织炎。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奶牛头部散在性肿胀疾病的临床诊断。

奶牛头部散在性肿胀疾病的临床诊断

奶牛头部散在性肿胀疾病的临床诊断

一、放线杆菌病

放线杆菌病是由林氏放线杆菌感染头部软组织,尤其是舌。患牛可能发生颌下肿胀,该病的典型症状是引起舌面的局部致密肿块,在其他部位皮下有易摸到的肿块,有时头部其他皮肤(如鼻孔或面部皮肤)单独感染。感染可能延伸到食道,食管沟的损伤常使瘤胃内容物被呕出。身体的其他部分(如四肢、面部或腹胁部)发生皮肤放线杆菌病。外伤及感染一定剂量的微生物可导致皮肤感染,而这些微生物是消化道的正常菌群。大的伤口更会引起出血和溃疡。成年奶牛易发生这种情况。对于该病的诊断需与牙龈脓肿、放线菌病、口蹄疫、蛇咬伤等病症相鉴别。该病的治疗需全身给予抗生素有效,但可能需要延长治疗时间(7-10天);给患牛提供清洁的饲草和饮水,避免脓肿处污染泥浆。

二、放线菌病

放线菌病引起上、下颌骨的疏松性骨膜炎,同时伴有周围软组织的炎性反应。有的患牛上颌肿大,肉芽肿块从皮肤中突出来,该牛在观察到肿块后的18个月内咀嚼没有受到明显影响。患病奶牛咀嚼困难,下颌角有一个拳头大的增生肿块。尽管有继发感染,该牛身体状况仍保持良好。吞咽困难常由臼齿排列不齐引起。有病例表明,一头2岁的患下颌放线菌病的小母牛(明显不适,体重迅速下降)的X线照片显示新骨骨膜生成和骨的空腔化。该病需与颌下脓肿和放线杆菌病相鉴别,对于某些奶牛,放线杆菌病、放线菌病和与化脓性隐秘杆菌引发的局部脓肿临床症状相似。典型的放线杆菌病侵害软组织,尤其是舌,而放线菌病侵害骨。治疗可用清创术并延长全身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但放线菌病预后不良。

三、恶性水肿

恶性水肿由败血梭菌引起,发生于体表的创伤污染后,多见于头颈部。临床中患牛局部损伤后迅速出现厌食、发热和毒血症症状。奶牛面颊的咬肌感染,引起迅速扩大的单侧软组织肿胀,右侧鼻孔周围尤其明显,患畜显著流涎,胸部水肿。尽管迅速给予抗生素治疗并延长给药时间,但感染仍扩散到前肢。和其他很多病例一样,患牛以死亡告终。该病需与皮肤荨麻疹(荨麻疹)和脓肿相鉴别。治疗可使用青霉素注射,配合非甾体抗炎药物并延长用药时间,可以治愈早期病例。病灶引流对有些病例有帮助。虽然有梭菌疫苗,但因大多数病例为散发,故无须进行畜群免疫。

四、齿槽骨膜炎

牙周疾病影响犊牛上颌前臼齿和臼齿的齿槽,引起严重的齿龈炎和继发细菌感染。死后剖检显示几颗乳齿特别是第2、3前臼齿的缺失或移位,患病上颌骨骨膜和骨质成片溶解。一些带尖锐芒刺的牧草可引起奶牛创伤性牙龈损伤,导致患畜营养不良,甚至死亡。有临床病例:18月龄的阉公牛的上颌右侧第2、3前臼齿和左侧第二前臼齿缺失,齿周围组织的缺失导致右侧齿弓靠近唇部的一侧出现深的凹陷,该阉公牛严重消瘦。显著的慢性骨化骨膜炎感染了第2、3前臼齿齿根周围,解释了牙齿缺失的可能原因。治疗可应用抗生素,采用对症疗法。

奶牛头部散在性肿胀疾病的临床诊断

奶牛头部散在性肿胀疾病的临床诊断

五、颌下脓肿

颌下脓肿是由化脓性隐秘杆菌引起的光滑的局部软组织肿胀,患牛下颌骨的水平部有脓汁流出。病变在3周内发展迅速,其后缓慢消散。该病需与放线菌病、放线杆菌病和下颌骨骨折相鉴别。治疗时要手术引流、冲洗,必要时全身应用抗生素。

六、投药枪引起的脓毒蜂窝织炎

投药枪造成的咽壁穿孔引起脓毒蜂窝织炎,病变可蔓延至下颌和腮腺区域。可见蜂窝织炎患牛口、鼻流脓汁,味恶臭。犊牛发热,食欲废绝。有的病例死后剖检显示咽、喉黏膜下有大量浓稠的脓汁,脓汁可引起呼吸困难(喘鸣),会厌黏膜表面充血。不正确的投药技术可导致驱虫药丸穿透咽黏膜,沿颈移行,由于异物反应和气管的阻塞导致呼吸困难。需要积极应用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延长给药时间,但对伴有弥漫性脓毒蜂窝织炎的严重病例,治疗十分困难。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或瘤胃臌气,但大多数病例治疗无效,通常淘汰是较为经济的选择。

七、咽后脓肿

患牛位于咽后有呈网球大小、游离的、基本无痛的、有波动性的肿块。包裹脓肿的纤维囊限制了感染的扩散。此区域的脓肿可能是由于投药器、食道探子或其他锐利的器械引起,但一般都是由于食入木棍和刺造成的。治疗时采用深部脓肿的引流,由于靠近其他结构,如颈动脉、颈静脉或腮腺,可能比较危险,但大多数脓肿最终形成在浅表、较软的区域,引流操作较为安全。

(编辑:sunluyu)部分专业内容仅供参考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 | 辽公网安备:211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