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养殖水质循环周期

   d20060212   285la作者:285la    2020-10-05 12:50:00
【导读】     应该借鉴珠三角的桑基鱼塘、鱼鸭共养、用天时好乳酸菌调水和饲料混合乳酸菌减少用药等经验。   水产品消费呈现出由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转变趋...

  渔业养殖水质循环周期

渔业养殖水质循环周期

  应该借鉴珠三角的桑基鱼塘、鱼鸭共养、用天时好乳酸菌调水和饲料混合乳酸菌减少用药等经验。

  水产品消费呈现出由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转变趋势。

  集约化方式养殖的产品不再具备市场竞争力,“安全”、“绿色”、“天然”等生态概念引入了水产品的生产、销售。

  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生态文明成为渔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生产每公斤鱼大约用水4-5立方米,养殖用水的回收再循环利用几乎没有,水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

  由于连续多年过量开采地下水资源, 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直接导致了白城、松原、长春地区的江河水量减少、甚至断流、湖泊泡沼干涸、土著鱼类资源衰竭、气候干旱、农田沙化、盐碱化的不良局面,给农(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表面上看渔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给养殖者带来了一定利润、满足了市场需求,而实际上养鱼经济效益远远不能弥补水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

  池塘集约化养殖投入的上千万吨的饵、肥料和大量药物,每年近3亿立方米养殖废水的排放,加剧了江河湖库的富营养化和污染程度。

  多年的重复污染,不仅造成了自然水域的水质恶化,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而且由于水质恶化造成了鱼病交叉感染、泛滥成灾,多年大量用药又使鱼病病原体抗药性增强,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水产养殖成本逐年上扬和经济效益回落,增产不增收,高投入、低产出,养殖效益徘徊不前。

  违禁药品和添加剂的使用得不到有效监控,直接威胁到广大消费者的水产品食品安全。

  综上所诉,生态要素已成为新时期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渔业养殖业重要水质参数 检测方法 仪器测试 解决方案 溶解氧(DO) 技术参数 氧是水产生物的生命元素。

  长期缺氧,水产动物生长减慢;严重缺氧,鱼虾会浮头,而且水产H2S、NH3、NO2等得不到氧化分解,毒性增大。

  保持足够溶氧可分解转化有毒物质。

  水中溶解氧最低应保持在3mg/L,一般应保持在5-8mg/L之间。

  溶氧过高会导致鱼类患气泡病。

  检测方法 1、取水样于水桶中,主即用主剂AT-O2管吸取水样,一次要吸满,不留空气;2、竖起AT-O2管(圆头朝下)静置30分钟,待AT-O2管内沉淀完毕,轻轻挤掉AT-O2管上半部的水至刻度(注意不要把沉淀物挤出),然后剪去AT-O2管封口(见图解);3、向AT-O2管加入F剂5滴,轻轻摇至沉淀消失;4、由AT-O2管的颜色和溶解氧比色卡比色,色调相同的色标即是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

  结果与解决方案 1、正常溶氧为5-8mg/L;2、海水溶氧量低于3mg/L,淡水溶氧低于4mg/L,表明水中已缺氧,此时可能浮头,应及时使用氧特多或开增氧机增氧。

  注入新水也是增氧的一个办法。

  3、溶氧高于12mg/L,表明水中氧已过量,此时鱼虾易得气泡病。

  造成溶氧过高的原因可能是池塘水生植物过多,水不流动,标点形式光合作用强盛,放出大量氧气。

  这时可用虫藻必净杀死浮游植物,换水或排出1/3的老水后补注新水也是有效的办法。

  对于施化肥的池塘,要控制肥量,不要使浮游植物繁殖过盛。

  pH 养殖技术 重要PH数据:对虾育苗:8.5;河蟹育苗:8.0-8.5;淡水养殖:6.5-9.0;海水养殖:7.5-8.5;PH值超过8.5,水中氨的毒性增大,硫化氢毒性减小。

  PH值超过9.5大多数水产动物不能存活。

  PH值低于6,水产的氨无毒性,但硫化氢毒性增大。

  鱼虾在PH低于6.5时易缺氧浮头。

  PH值低于5时,对水产动物有严重危险。

  检测方法 用AT-PH管直接吸取水样,再由PH管的颜色和PH色板比色,色调相同的色标即是水样的PH值。

  解决方案 1、 1、 使用合适的缓冲剂控制正常PH值2、PH值过高:如高于9.0,应采取降酸措施,如加入适量醋酸等3、PH值过低:如低于6,应采取增高措施,加入生石灰或水必净,均可解决 氨氮(NH3) 控制指标 非离子氨(NH3)是水产动物的头号隐形杀手。

  养殖生产中应将氨氮的浓度控制在0.015ppm以下,高于0.02ppm会引进死亡。

  河蟹、对虾育苗水质应控制在0.01ppm以下,超过0.01ppm将引起死亡。

  PH影响氨的毒性,PH低于7时氨几乎无毒,高于8.5时毒性剧增。

  检测方法 仪器必须同时检测pH、温度和NH3,自动计算出有毒非离子氨的量 结果与解决方案 正常驻情总况下水中非离子氨不应超过0.02ppm;如水中非离子氨量超过0.02ppm,就应设法解决:a)使用增酸剂(如醋酸),降低水的PH值,但此法不能减低总氨的含量;b) 定期使用光合细菌,以分解有毒的氨;c)如果NH3 的含量在0.02-0.05ppm范围内,可按1ppm的用量使用百毒杀星,可使NH3的量降低50%。

  亚硝酸盐(NO2-) 技术指标 亚硝酸盐是水产动物致病的根源。

  养殖水质中的亚硝酸盐氮应控制在0.2pp以下,在0.5ppm时会引起死亡或患病。

  高于0.8ppm会引起大批死亡。

  河蟹,对虾育苗水质的亚硝酸盐氮应控制在0.1ppm以下.0.3ppm时轻度死亡,超过0.5ppm将引起大量死亡 检测方法 仪器直接测试 解决方案 1、正常情况下,亚硝酸盐值应低于0.20ppm;对虾河蟹育苗时,水中亚硝盐含量绝对不能高于0.20ppm。

  2、如果测定值在0.5-2.0ppm表示危险,可采用下列措施:a)开增氧机或使用氧特多急速增氧以氧化亚硝酸盐;b)使用百毒杀星,每次1ppm每隔三天使用一次,连用两次。

  停用五天后撒入鱼虾活水素。

  c)换水,每次30%;d)定期使用鱼活活水素或超浓光合细菌,利用其消化作用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

  注意:如果高于2ppm,此时非常危险,鱼虾长期在这种水质条件下很容易发病死亡。

  目前在不伤害生物的前提下没有有效的办法。

  最好的办法是预防,主要措施有:a)定期使用鱼虾活水素或超浓光合细菌;b)不投喂低质或腐败饵料;c)定期换水。

  余氯(Cl) 毒理指标 养殖池塘中的全余氯主要来自所使用的含氯消毒剂。

  余氯对鱼虾、藻相、菌相平衡均有严惩的影响。

  因此不要滥用消毒剂。

  养殖水质中余氯应保持在0.02ppm以下。

  高于0.02ppmr的余氯可对鱼虾粘膜产生强烈的腐蚀作用:超过0.1ppm会使鱼虾致死。

  检测方法 仪器直接测试 解决方案 1、正常驻情况下,余氯含量应低于0.02ppm;2、如果含量偏高,应采取如下措施:使用水必净,吸收余氯;使用增氧机或使用氧特多增氧以减低氯的毒性。

  硫化氢(H2S) 毒理及指标 养殖水质应控制在0.1ppm以下,0.5ppm时会引起死亡或患病。

  高于0.8ppm会引起大批死亡。

  河蟹、对虾育苗水质应控制在0.05ppm以下,0.3ppm时轻度死亡:超过0.5ppm将引起大量死亡。

  检测方法 仪器测试 解决方案 1、正常情况下,H2S含量应低于0.1ppm;2、如果含量偏高,应采用以下措施:将PH值控制在7.5-8.5之间,若PH值偏低,应首先使用生石灰提高PH值;使用水必净,吸收沉淀H2S;开增氧机或使用氧特多增氧以氧化H2S 溶解有机物(ORP) 毒理 溶解有机气体压力高会导致鱼类患致命的气泡...

  但对饲料的消化率低、发病,甚至大批死亡.1mg/,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亚硝酸盐含量(以氮计)低于0.1mg/L时,但也可以在缺氧时转化为毒性较强的氨态氮:虹鳟 :1,当氧气充足时,可以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对鱼毒性较低的硝酸盐.2mg/、温度水温直接影响鱼的生存和生长,造成呼吸障碍,严重时使鱼窒息。

  强碱性的水体还影响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

  3、DO(溶氧)养殖水体中溶氧的含量一般应在5—8mg/L,至少应保持在4mg/L以上,缺氧时,鱼类烦躁不安、亚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是氨转化为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不同鱼类要求不同的水温,保证鱼类的生活环境,不稳定,养殖后期通过换水等方法控制透明度为30-40厘米。

  7、硫化氢水体中的硫化氢主要是由于鱼塘底层缺氧,底泥有机物经生物作用和化学作用产生,对鱼类有很强的毒性。

  渔业水质要求。

  溶氧过饱和时一般没有什么危害,但有时会引起鱼类的气泡病;分子氨浓度0.2mg/L以下时一般不会导致鱼类发病、PH越高,毒性越大、PH《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养殖水体PH值范围为6.5—8.5,这是鱼类生长的安全PH值范围.2-0.5mg/、残饵、动植物尸体被细菌分解所产生。

  水温。

  罗非鱼对水质要求不高,一般水体中的氨氮在0:鱼塘中硫化氢的浓度控制在0,而当溶氧不足时;升之间、大马哈鱼。

  通常在适温范围内.8毫克/,臀部底面呈黄色:温水性鱼类;L,氨和硫化氢则难以分解转化,极易达到危害鱼类健康生长的程度。

  4、氨氮(1)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分子氨浓度应小于0。

  5;分子氨浓度达到0.2—0.5mg/L,则对鱼类有轻度毒性,容易发病,随着温度的升高,某些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时导致死亡。

  6、透明度一般情况下;L:适宜生活的水温为20~30℃,如:鲢、鳙、草、鲤、团头鲂。

  热水性鱼类:适宜水温为25~34℃。

  如:罗非鱼、淡水白鲳;L以下。

  一般情况下。

  冷水性鱼类,呼吸加快,大多集中在表层水中活动,缺氧严重时,鱼类大量浮头,呼吸困难,游动缓慢,生长缓慢。

  PH值过高时,离子NH4+转变为分子氨NH3,毒性增大。

  2.5时,水体中鱼类对传染性鱼病特别敏感,呼吸困难即使水中并不缺氧,池塘水体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0厘米左右,水体透明度过高或过低均不适合鱼类生长.5~8, 鱼类苗种培育阶段的最适PH值为7:一般认为,冷水性鱼类生存的温度范围为0~20℃,可分为以下三类,摄食增加,生长加快,鱼类摄食降低,鳃呈暗紫红色,如,这是理想、安全的水质氨指标飞秒检测主要测定以下各种指标,不会造成损害;达到0.1—0.5mg/L时,对鱼类的毒性较大,极易导致鱼类中毒,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

  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分子氨的浓度超过0,鱼类游泳无力,鱼体柔软。

  养殖前期(150克以下)需通过施肥等方法控制水的透明度在25-30厘米,游泳无力,甚至窒息而死,鱼类的代谢相应增加,最适温度为12~18℃,水体为强碱性,腐蚀鱼类的鳃组织,骚动不安;含量高于0.5mg/L时,但最高不要超过1毫克/升。

  (2)氨氮的主要是由水生动物粪便,成鱼养殖阶段的最适PH值为7 ~ 8.5;PH值小于6

  怎样养水转贴大家都知道,从水龙头放出来的自来水是不适合直接养鱼的,必须先除氯、增氧,要求高的,还要对水的硬度、PH进行调整。

  我们通常把进缸前对水的处理称之为做水,当然,也可以把做水看作是养水的一个环节。

  经过除氯、增氧、调整硬度和PH值的水算不算好水呢?从常用的测试指标来看,可以算好水,但这种水有两个缺点:一是不够稳定,二是比较瘦。

  用做好的水养鱼,水质很快就会发生变化,因为它缺乏自净能力;做好的水通常比较干净,几乎没有有害的物质,但同时也缺少对鱼和其它生物有益的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说,养水就是培养微生物,通过微生物的物质转化作用使水获得自净能力。

  水族箱既是鱼的饭堂,又是鱼的厕所,鱼的吃喝拉撒全在里面,本来干净的水很快就被污染了。

  残饵、鱼便等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腐败,产生有害的物质,特别是氨和亚硝酸,对鱼有强烈的毒性。

  此外,有机物的分解会大量消耗氧,使水中的溶解氧浓度降低,引起鱼的浮头,一些致病菌也会乘机繁殖起来。

  氨毒、缺氧,还有鱼病,是养鱼(包括水产养殖)最常见的三大问题。

  新鲜的自来水中只有少量的细菌(以自养菌为主),但放了鱼以后,由于有机物源源不断地进入,各种异养菌开始繁殖,有机废物逐渐被分解,转化为无机物,又为自养菌(如硝化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条件,各种浮游生物、原生动物等也相继出现,水中的生物和各种成分趋于多样化,并形成了简单的食物链,水开始具有了活性。

  各种菌类不仅仅生活在水中,在缸壁、底砂、以及缸内其它固体表面,都附生着大量菌类,硝化细菌主要是附着在物体表面生活,水中反而数量很少,而且缺乏活性。

  还有许多异养菌也是在固定表面上生活更有活性。

  一个良好的微生态水环境,包括水体、缸体和过滤系统各个要素,离开了缸,水的稳定性就会降低,同样道理,一个成熟的好缸,也不会因为日常换水而破坏水的稳定性。

  养水可以很简单,在水族箱里放入干净的水,再加几条闯缸鱼,就可以开始养水了,古人养鱼都是用这种方法。

  现代的水族箱,一般都配有过滤器,包括滤材。

  我们一般把滤材分为物理滤材、化学滤材、生物滤材三大类,实际上,大部分物理和化学滤材同时也有生物培养功能。

  配置生物滤材的目的,是为了给各种微生物提供充足的附着表面。

  在水族箱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如果受到生存空间的限制,就很难适应高密度饲养的负荷,利用滤材扩大微生物的生存空间,就能够获得比自然条件下更强大的自净能力。

  适合微生物附着的滤材种类很多,我们通常会选择比表面积大的材料,以减少过滤器的体积。

  应该注意的是,滤材为硝化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并不是说只有硝化细菌才能利用,其他微生物也会去抢地盘,事实上,在开缸阶段,首先繁殖起来的恰恰是各种异养菌,在生存空间竞争方面,硝化细菌较为吃亏一点。

  要解决这个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滤材,扩大生存空间。

  在滤棉上有较多的有机物,这里也是异养菌大量繁殖的地方。

  除了滤棉外,还可以使用生化棉作为菌床,因为它的孔隙比较大,不容易堵塞,可大大减少日常维护。

  底砂也是一种良好的滤材,既可以培养硝化细菌,也可以培养异养菌,另外,底砂可形成局部乏氧区,对某些厌氧菌的生长有利。

  现在流行的石英(玻璃)环,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是公认的优秀滤材。

  有的人认为,石英(玻璃)环是专门培养硝化细菌的,应该避免异养菌去争地盘,主张通过前置物理过滤,挡住有机物进入过滤系统的通道,形成有利于硝化细菌而不利于异养菌的生长环境(据说硝化细菌不喜欢有机物多的地方),这种想法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实际情况并没有这样简单。

  被分解的水溶性或微小颗粒有机物,一般的物理过滤无能为力,指望前置物理过滤切断异养菌的食物来源是不可能的。

  市面上销售的方(圆)桶过滤器,其滤材的标准配置,恰恰是把滤棉放在最后,这样做当然有它的道理。

  有不少人只强调硝化细菌的作用,看不到异养菌对维持水质的重要性,常常把一些由异养菌造成的水质问题,如生物性浑浊、油膜、浮沫等,算到硝化细菌的帐上。

  其实,水族生态是一个系统,不同的微生物各有自己的作用,硝化系统固然重要,但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也不能忽略,不要担心异养菌的活动旺盛会增加硝化系统的负担,由于富营养化带来的弊病远比NO3的累积更难处理。

  有机物浓度偏高,虽然对大多数鱼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隐患。

  水中常见的纤毛虫,在有机物浓度高的情况下容易大量繁殖,这是水族箱中爆发纤毛虫病(如白点病)的重要原因。

  另外,由于生物耗氧量大,各种好氧微生物和鱼争氧,对鱼的健康不利,鱼的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得病。

  有机物浓度高还为各种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这种环境中,鱼儿易患水霉病和细菌性肠炎等疾病,有些微生物,如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杆菌、痢疾杆菌等,会产生多种外毒素和内毒素,对鱼有直接的危害。

  此外,富营养化还会造成水体透明度下降,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也不利于观赏。

  养水需要相对较长...

  池塘养鱼主要饲养技术包括混养和密养、轮捕轮放、日常管理和综合经营。

  混养和密养 在同一池塘里混养和合理密养习性不同、食性各异或同一种类而规格不同的鱼种,是中国池塘养鱼技术的核心。

  鲢、鳙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生活在水体中、下层,青鱼、鲮鱼、鲤、鲫、非鲫等生活在水体底层。

  将这些不同种类的鱼混养在同一池塘中时,不但可增加池塘单位面积的放养量,而且由于各种鱼类所需的饵料不同,能充分利用池塘中的各种饵料资源,产生互利关系,又防止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改善池塘生产条件。

  将同一种类不同规格的鱼进行混养,可在生产食用鱼的同时生产大规格鱼种,从而减少培育鱼种的池塘,扩大了食用鱼的饲养面积。

  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只要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混养鱼类的比例和放养鱼种的规格适当、饵料质优充足、饲养管理细致,就会提高产量。

  轮捕轮放 即一次放足鱼种,饲养一个时期后,分批捕出其中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再适当补充鱼种。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池塘单位水体始终保持适宜的密度,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鱼产量。

  日常管理 控制池水颜色是日常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

  豆绿、茶褐等良好水色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标明池水中的浮游植物是以隐藻、硅藻及其他藻类为优质种群,如这些藻类形成水华,表明各种营养盐类充足,代谢中间产物分解快,溶氧状况良好。

  为使水色良好需适时适量施肥和注入新水,排出池水。

  饵料主要是水草、旱草和藻类,另补充配合饵料、油饼类、谷类和糠麸或田螺、贝类等。

  投饵要适时、适量、定点,以便检查鱼类摄食情况。

  施肥的目的在于培养池中的浮游生物,以禽、畜肥和绿肥为主。

  高产精养池内由于鱼类放养密度大,投饵施肥量多,易导致溶氧量下降,威胁鱼类生存,必须及时注入新水或氧气,以避免鱼类泛池、浮头现象发生。

  综合经营 中国常以池塘养鱼为主,与家畜、家禽饲养、养蚕、种菜等综合经营,以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废弃物,节约能源,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经济效益。

  如广东的桑基,蔗基、果基,鱼塘,就是在鱼池堤埂植桑、桑叶喂蚕、蚕沙和蚕蛹等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桑,使鱼、桑、蚕都能很好生长,形成水陆相互促进的多种经营的良性循环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池塘养鱼技术要点 1.淡水鱼类养殖的基本概念 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量鱼的生产方式。

  目前中国的淡水鱼类养殖品种有30余种,根据养殖鱼类的特点,水体条件,以及养殖措施等,淡水鱼类养殖分为如下方式: 根据养殖鱼类对水温的要求分类:温水性鱼类养殖,一般水温为15_30℃,如鲤鱼、草鱼、鲢、鳙、鲫和团头鲂等;冷水性淡水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0_20℃,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性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8_30℃,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

  2. 根据养殖水体条件,养鱼种类和规格、水域类型及养殖措施,淡水鱼类养殖又分为如下方式: a. 静水养鱼和流水养鱼 b. 单养、混养和套养 c. 池塘养鱼、稻田养鱼、河道养鱼、湖泊养鱼、水库养鱼、网箱养鱼、围网与围栏养鱼及工厂化养鱼等。

  d. 精养、半精养、粗养等。

  3.以下就池塘鱼类养殖技术的重要环节,做一要述。

  池塘养鱼 池塘养鱼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养鱼方式,目前产量约占淡水养鱼的60%以上,具有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生产稳定等特点。

  鱼池条件: 面积:一般成鱼池面积为5_10亩,这样易于管理。

  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3-5亩为宜。

  水深:一般成鱼池水深2_3米。

  北方的越冬池以严寒最厚冰层以下1.5-2米为宜。

  鱼苗池、孵化池水深为1.0_1.5米为宜。

  鱼种池一般要求水深1.5-2.0米。

  水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是养鱼的根本条件。

  底质的要求:池塘底质最好是壤土,砂壤土,其次是黏土。

  4.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休整池塘,清除池底杂草、杂质、平整池塘。

  a.清塘消毒 土法清塘:即冬季排干水,通过池底冻结、干燥和爆晒来清除敌害,改良底质。

  药物清塘:可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

  b.注水和培育水质 池塘消毒后,待药物毒性消失,即可住新水,在鱼种放养前7_10天,既投基肥,培育水质。

  5. 鱼种放养 放养大规格鱼种是池塘养鱼的一项高产措施。

  大规格鱼种具有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的特点。

  在池塘饲养条件下,草鱼一般放养体重0.25公斤的鱼种,经过4个月饲养到秋季可达规格0.5_0.75公斤,如放养0.5_0.75公斤的可长到1.0_1.5公斤。

  鲢鳙鱼一般放一龄鱼种,12_18厘米规格,到出塘可达0.5_0.75公斤。

  其他鱼如鲤鱼、鲫和团头鲂都放养一龄鱼种,密度偏稀一些,规格为12_14厘米左右,经过几个月的饲养,鲤鱼可达规格0 .5公斤,团头鲂150_350克,鲫鱼100克以上。

  6.高产放养模式: 各地根据多年养殖经验,经过科学总结,制订了许多放养模式,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此仅介绍80:20放养技术: 1). 用上述标准方法准备池塘。

  2). 将规格均匀一致的能摄食颗粒饲料的鱼类(如鲫鱼)的鱼种和规格比较均匀的滤食性鱼种(如鲢鱼)放入已准备好的池塘中,大致分别占总产量的80%和20%。

  3). 以...

标签:鱼类养殖池塘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 | 辽公网安备:211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