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养猪场如何控制生猪疫病

   gscnsl   《中国猪业》,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畜牧兽医局    2020-01-05 09:59:01
【导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养殖模式出现调整,由过去的千家万户散养到目前农村农民附带的散养、家庭化的中小规模养殖场(家庭牧场)、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养殖模式出现调整,由过去的千家万户散养到目前农村农民附带的散养、家庭化的中小规模养殖场(家庭牧场)、企业化管理的规模养殖场并存,其饲养品种、数量、方式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处于转型升级的特殊时期。猪肉等畜产品供应量大幅上升,解决了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问题;但由于大范围、高频率的动物及其产品流通,以及相关养殖、经营、监管等环节存在薄弱环节,致使近些年来生猪疫病多发且复杂化,也因此导致畜产品价格的异常波动,并使畜产品的安全问题颇受关注。
中小型养猪场如何控制生猪疫病

中小型养猪场如何控制生猪疫病


养殖业目前已经成为高风险的行业,除承受和其他行业一样的市场行情风险外,还有动物感染疫病和动物每天不能停食的特殊风险。生猪疫病不仅直接影响生长速度、料肉比、出栏率,增加防控费用,还会进一步影响畜产品价格、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近些年来,疫病问题造成养殖风险进一步加大,尤其是无疫苗或无可靠疫苗防控的新疫病危害更大。在面临巨大疫病风险的养殖环境下,养殖场能否取得良好养殖效益、提高养殖水平,关键看生猪疫病控制情况。对此,笔者反思发病的原因和防控的薄弱环节,作以下简述,与同仁探讨。

1、做好环境卫生控制,防止病原微生物传入

动物能否感染疫病、出现临床症状,是否死亡以及死亡数量,取决于养殖场内有无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及其数量、病原致病力与动物机体抵抗力的较量,以及人们给予的措施是否及时妥当。可以说,养殖环境是控制生猪疫病的最主要先决条件。

生猪养殖场为追求养殖利润的最大化,常会因陋就简随地建场舍,将各种动物混杂饲养或高密度饲养,这容易造成环境恶化,既不利于生猪遗传潜力的发挥,也会促进病原微生物繁殖,降低生猪机体正常抵抗力,从而引起疫病的暴发和传播。选好场址、合理布局场舍、做好卫生消毒、及时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等措施,是养殖场防止病原微生物传入、抑制其繁殖、阻止其扩散的基础。

1.1 外部环境卫生的控制

⑴场址选择。从宏观上讲,一个生猪养殖场不是一个独立单位。欲控制外部环境对养殖场的影响,首先就要注重养殖场的选址。这是建场之后生猪养殖中的隔离、消毒和病(死)猪处理、排泄物处理等生猪疫病控制工作的基础保障。所以,要制造一个适合生猪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首先要实现养殖场周围环境有利于防疫,远离其他养殖场(户)、加工厂、垃圾处理厂、屠宰厂,与居民区、交通干道等至少保持500 m以上的距离,避免交叉感染,同时交通、水电要相对便利。许多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要尽可能地按防疫要求选择场地。已建养殖场的场舍及周边环境已经确定,则要按每次发病的情况综合衡量,该搬迁的搬迁;如果外界环境影响不是很大,本场综合条件还可以,又能改造的则尽量改造以规避疫病。

⑵养殖场周边大环境的控制问题。大环境污染影响单个养殖场小环境病原控制,小环境污染反之也影响大环境的卫生与病原污染。近些年,国家对规模养殖相当重视,大力扶持无公害畜产品建设、生态养殖场建设、标准化建设等项目,目的是促进养殖场动物生长环境的改善,提高畜产品质量与安全。但这些大规模场如果与周边的中小规模场、散户距离较近,内部管理又跟不上,那么周边养殖场发病,它们也避之不及;同样,中大规模场如果随意进出种猪、商品猪等,疏于管理,那么它们的发病率可能会远远高于管理良好的中小规模家庭牧场,且自然也会影响其他牧场。因此,要在政府养殖规划的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自律,共同努力确保区域性环境保持良好状态。如保持自己养殖场与其他养殖场、屠宰场、道路、村庄、厂矿等之间有效的自然间隔距离,保持周边大环境与自身小环境的清洁。

为确保大环境的整洁、净化,整个区域内的全体畜牧业从业人员、单位应共同努力,严格按照有关动物防疫的要求,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地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传入、繁殖、扩散,达到区域性动物疫病控制与环境净化之目的。国家若能将规模养殖场项目扶持资金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养殖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和对随意调运动物及其产品、随意丢弃收购加工销售病(死)猪(牛等)整治等公共建设上,那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如在养殖密集、污染严重的地区,政府对散养户、小规模场进行休业补偿,减少养殖场(户)数量,扩大养殖场间距离,治理环境污染。场数减少,规模增大,养殖总量上升,这是发达国家已经取得的经验与走过的道路,我们也已经到了非走不可的时期了。政府扶持引导要科学合理,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最大化;作为养殖场(户)要积极面对,尽力配合做好养殖场环境卫生的治理。

1.2 内部环境卫生的控制

作为养殖场本身,除控制好外部环境卫生外,还要加强养殖场内部环境卫生控制。环境、用具、畜体保持整洁,独立设置养殖场不同功能区域,目的是抑制场内现有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增殖与传播直至消灭它们,具体措施如下。

⑴养殖场地势与土地配套要符合要求。畜舍要向阳、干燥、通风,周边水质要好,不宜建在地势低的地方,要注意排涝安全。畜舍的朝向、高度要合理,最好建在山边或鱼塘、果林、耕地边,并建足够处理能力的粪尿无害化处理池、沼气池和牧草地、果园、鱼塘等,利于养殖场的自身排污、净化与废弃物消纳。

⑵养殖场建设布局要求合理。生产区与生活区、办公区要分开,门口要有消毒间和消毒池,场内道路要划分净道和污道。如现有养殖场布局混乱,则需要抓紧时间按防疫要求改造,增加防疫设施并使之正常化运转,提升养殖场防疫能力。

一个养殖场最好采用分点式布局饲养生产,减少相互间疫病传播与污染,如分成母猪繁殖区、仔猪培育区、生长肥育猪区,各畜舍点相互独立并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人员、工具分开。在养殖场(户)比较密集的农村,也可以通过股份制、兼并、合作社、托管等形式,将区域内若干个养殖场(户)进行整合,采用三点式模式饲养。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专业化养殖水平,以减少养殖场间疫病交叉感染和防止外界疫病传入。

⑶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定期开展场内外环境消毒、带畜消毒、饮用水消毒、用具消毒等。

⑷严格执行自繁自养制度。我国种猪育种工作做的不好,习惯从国内外购买种猪(包括商品代仔猪)饲养。因不规范引种而传入疫病,是我国疫病发生和快速增多的重要原因。因此,猪场应尽可能控制引种,如果非引不可,要严格执行备案、消毒、隔离饲养制度,掌握疫情动态,确定引来的猪只健康无病后方可进入养殖场。

⑸建立病畜隔离舍。不仅在引种时要做好隔离,在本场内发现疑似病猪也要及时观察、隔离、消毒、治疗,及时淘汰无治疗价值的病残动物,对病(死)猪要严格按《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16548-1996)进行无害化处理,绝不能随意丢弃或出售,病(死)猪的粪尿及废弃物也不得随意排放。

⑹执行全进全出制度。要努力做到整栏整幢出售或转栏生猪,便于出栏后与饲养下一批之前的清理消毒;做好栏舍的彻底清洗、消毒和闲置一定时间后再消毒,以减少病原微生物在各批次间的连续传播。

⑺场内禁止饲养其他动物,要定期进行灭蝇、灭蚊、灭鼠工作,防止动物间的交叉传播,保持场内环境整洁。

⑻强化管理与落实。规模越大,管理要求越高,超越自己管理能力自然会出现异常问题。通过政府的扶持,规模化养殖场大量出现,但有消毒池无消毒液、有消毒室不经消毒入场等不合防疫要求现象还是比较多见,设施形同虚设,制度落实不到位,规模场疫病发生率并不低于一般的养殖场(户)。疫病防控的核心是管理,特别是对人的管理,制度与执行能否一致、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是关键。

2、做好营养调控,确保动物机体正常生长

营养平衡的饲料不仅是生猪正常生长的需要,也对生猪免疫系统发育、有效抗体产生起着重要作用,还可以促进生猪对饲料各营养成分的充分消化、吸收,从而确保动物健康、降低料肉比、提高养殖效益。

2.1 配制营养平衡的饲料

根据生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健康状况、环境、季节合理配制饲料并做到换料逐渐过渡,以达到各种营养物质的均衡供应和防止换料产生应激,提高饲料消化吸收率,是确保生猪健康的基础。

2.2 严格控制饲料品质

霉菌毒素可直接导致动物的免疫防御系统能力下降而诱发疫病,还可导致母猪繁殖障碍。添加防霉剂、霉菌吸附剂能起到缓解作用,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霉菌吸附剂在吸附霉菌的同时也吸附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因此,千万不能贪图便宜而购买劣质霉变的饲料及原料,或添加防霉剂就放松管理。

2.3 添加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是抗生素的理想替代品。微生态制剂可促进有益菌在动物肠道内大量繁殖,抑制病原菌的增殖,同时还可产生一些多肽类抗菌物质和多种营养物质及促生长因子等,抑制或杀死病原菌,减少生猪腹泻等疫病的发生,促进胃肠消化功能。另外,有益菌在肠道内能促进、产生多种消化酶,可降低粪便中的吲哚与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使氨浓度降低60%以上,起到生物除臭的作用,对于改善养殖环境十分有利,能明显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

2.4 添加酶制剂

选择和合理使用优质酶制剂,提高生猪内脏器官的功能和提高生猪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降低抗营养因子的影响,从而提高生猪生产性能、保障肠道健康、减少氮污染。

3、做好疫苗预防,确保生猪免疫效果

注射疫苗产生相应抗体,使生猪获得一对一的人工主动型特异性免疫保护力,是目前我国主动采取防范复杂疫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注射疫苗并不是完全保险,免疫存在空白期,能否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猪疫病防控千万不能完全寄托于疫苗,必须按养殖场的具体情况和周边疫情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注意疫苗质量、注射程序和其他影响因素,并注意分析排查,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3.1 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

根据本场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地疫病流行趋势和实际抗体监测情况,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包括免疫时间、次数、疫苗种类、用法、用量等。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由政府组织村级防疫员实施,属强制免疫,养殖场要积极配合并主动做好抗体监测的采样送检,主动掌握免疫质量,对未达到要求的及时做好补免;其他疫病的免疫注射工作,养殖场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免疫注射程序,并加强监测确保免疫效果。为了减少村级防疫员与疫苗注射的应激,有条件养殖场可以自行免疫;在加强免疫时可选用多联苗、多价苗,对于疫病污染严重(即疫病多)的养殖场,有条件时也可进行病原检测,筛选最佳免疫方案,必要时考虑是否用自家苗。近年发生的疫病,多为混合感染,多病原“协同作战”,若做好其中一些主要的疫病免疫即基础免疫或有针对性地使用药物预防,也可降低动物疫病的发生率与危害程度,治疗时也可提高治愈率。

3.2 严格免疫操作规程

规范化的免疫注射,要求接种前检查猪群的健康状况,接种的器械要严格消毒,接种的疫苗要符合质量要求,接种的剂量要准确,接种的方式要按照说明书。

3.3 提高免疫质量和抗体均匀度

当环境中有病原存在并达到一定数量和毒力时,免疫力低下或处于应激状态下的生猪会首先受到感染发病。致病微生物在这些发病生猪体内迅速增殖,当增殖到一定数量时,那些原本抗体较高的健康生猪也会因受到持续感染而发病,因此,要加强监测,保持猪群免疫质量与抗体均匀度,对抗体水平未达到要求的,要查找原因,加强免疫。因母源抗体或免疫器官未成熟和免疫产生机理不同等原因,一般初次免疫效果不理想且保持有效时间较短,故应做好二免、三免的加强免疫。如果免疫若干次后抗体水平仍然不达标,应考虑是否潜伏免疫抑制性疫病,注意净化;或考虑疫苗质量等其他问题。

3.4 预防接种前后要加强饲养管理

接种疫苗后一般要经过1~2周,机体才能产生一定量的有效抗体,起到免疫保护作用。疫苗注射本身对生猪来说就是一种应激,人员熟悉、注射熟练对生猪的应激自然小些。注意饲料配方稳定与营养平衡,注意通风换气、温度、湿度、密度是否适宜等,设法减少应激以促进生猪免疫接种后产生应有的免疫抗体。为了增强免疫效果,可以配伍免疫增强剂。

3.5 定期驱虫

寄生虫不仅影响生猪日常的安宁,也影响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还会降低其免疫力。养殖场要做好平时猪群的观察、检测与定期驱虫工作。在免疫接种一周前可用阿维菌素或左旋咪唑驱虫。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是广谱安全的体内外驱虫药物,左旋咪唑除了广谱驱虫外,还可提高免疫力。并应注意防范球虫感染。

4、抓好饲养管理,推行福利养殖

良好的饲养管理和饲养环境,可以促使生猪充分发挥非特异性免疫力和遗传潜力,确保免疫注射后产生有效抗体,从而使生猪机体保持正常的抵抗力以减少疫病发生。近些年,生猪多有呼吸道综合征、繁殖障碍综合征等,这些与养殖场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畅、消毒不严、卫生环境差等不无关系。

4.1 控制温度和湿度

生猪长期生活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会导致食欲下降、饲料消化吸收能力降低、生长缓慢;而环境湿度过低,又会增加空气中的粉尘含量,引发呼吸道疾病,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5%~75%。另外,还要防止温度忽高忽低,尽量使温度保持在一个舒适的稳定范围内。

4.2 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

有些养殖场追求高密度饲养,这会提高生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降低生猪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要想维持猪群的健康水平就要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如保持大猪活动面积不少于1.2 m2/头,使其有一个自我调节的空间。

4.3 做好通风

畜舍中有害气体含量的增高,轻则对生猪健康和生产力产生不良影响,重则导致猪群发病。因此,要适时做好通风、换气,减少环境中有害气体的含量,调节温湿度,以保持畜舍空气舒适、环境适宜。

4.4 观察猪群

做到平时看神态、喂料看食欲、清扫看粪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做好预防用药,减少被动用药

养殖场应合理、规范用药,应从治疗用药努力转向预防用药。做好生猪药物保健,是一项重要的疫病防控措施与理念,这是疫苗防控的补充。为此,养殖场兽医要树立从临床兽医转向预防兽医的意识。通常来说,疫病感染的发生有三种状态,即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和临床感染,最理想的做法是在隐性感染阶段和受应激时候添加药物以控制疫病的发生。如在养猪生产实践中,一般在仔猪断奶后、猪群转栏后、后备种猪配种后与妊娠母猪产仔前后各7天内,还有生猪在免疫接种后、改料后、面临周边疫情威胁和气候变化异常时或在一些非正常的应激情况下,有意识地、合理地提前添加药物,可有效抑制或消灭病原微生物和提高生猪抗应激能力。另外,尽可能使用中草药、益生素和细胞因子制剂,以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提高生猪机体的抵抗力。

6、发病后及时做好综合处理工作

出现生猪疫情后,养殖场应对引起生猪发病的诱因、疫病类型综合分析,及时妥善做好防控措施,争取将疫病带来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6.1 对发病生猪的处理

如何治疗?有什么好的药?这是养殖场发生疫情后最想知道的问题。急者治其标,对症治疗;缓者治其本,对因治疗;标本兼治,综合治疗。针对不同病症与疫情,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与防控方案,因病制宜。

目前的生猪疫病,多继发感染、混合感染,疫病趋向复杂。首先要改善发病生猪的生长环境,提高生猪的非特异性抵抗力,并及时做好隔离消毒;二是对发病生猪及时治疗,对症对因综合考虑,若是疑似重大动物疫病则要及时上报;三是对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僵猪要果断淘汰作无害化处理;四是要注意疫病严重程度,对那些容易因注射疫苗、药物应激而死亡的疫病,应慎重对待,可选择水溶性药物全群饮水治疗以减少应激。

现在发生的生猪疫病,一不易确诊,二不容易找到效果好的兽药。正因为难确诊、难治疗,所以,就出现下述的情况:一是一般厂家就采取一包药里边配伍多种药物,就像开中药方一样,说明书上写着什么病都能治疗,目的是希望总有一种药能对发生的疫病有效;二是养殖场、兽医、兽药销售人员,只要看到药物说明书写明有治疗效果的就用,结果一次疫病往往会用多种药物,其中可能有很多重复的成分而造成加倍使用兽药。这种重复用药不仅造成浪费,也容易对生猪机体造成危害、产生配伍禁忌以至中毒,还容易产生病原的抗药性、增加药物残留。

对此,建议政府与职能部门,首先要加强监管、扶持、培训等措施,设法提高养殖场兽医和执业兽医、乡村兽医的业务水平,提高他们诊疗选药的准确性;二是政府要大力扶持兽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使广大养殖场和兽医面临疑难时可以采集病料做病原检测、抗体监测、药敏试验,指导临床诊断、免疫注射与正确用药;三是加强疫苗、兽药监管,确保疫苗、兽药质量和说明书的规范性,促进诚信经营,防止乱配药、滥用药。作为养殖场和兽医,面对复杂疫病要学会求教,不断钻研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养殖与疫病防控水平。

6.2 对未发病生猪的处理(包括面临周边牧场疫情时)

首先要有针对性地除去诱因,改善环境和添加免疫增强剂、预防药物和复合维生素,提高生猪机体抵抗力;二要进一步加强隔离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传入,控制其数量;三是若有把握确诊疫病,可进行紧急免疫注射,但要求免疫应激小、抗体产生快的疫苗,有条件的可先做药敏试验和检测病原微生物确诊疫病;四是对新出现的发病生猪要及时挑出,做好隔离消毒。

面对当前复杂的生猪疫病,建议国家与职能部门要在养殖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环境卫生控制、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畜牧兽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畜牧兽医相关行业监管引导、畜牧信贷等单家独户不能解决而必须由政府解决的畜牧兽医公共建设上加强扶持与监管。相对养殖业现有的各类扶持政策,这些对于整体畜牧业健康稳定有序发展来说更为重要,这也是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点,也需要养殖场和相关从业人员共同关心、参政议政、献计献策。政府、养殖场、经营加工者要从生猪疫病防控的各个方面齐心协力、各司其职,那么,生猪疫病将会逐步得到有效控制。作为养殖场,首先应该从自身出发,强化疫病防控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尽可能地确保本场生猪的健康和病死猪、粪污的无害化处理,以促进区域性生猪疫病的有效控制和大环境的整洁,最终确保养殖效益和畜产品安全供给。(资料来源:《中国猪业》,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畜牧兽医局)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 | 辽公网安备:211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