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技术】青蛙(黑斑蛙)养殖技术连载

   wangrenfa   青蛙帮 作者: 中国水产养殖网    2017-01-05 11:40:00
【导读】第一章&nbsp&nbsp青蛙的基本习性了解要做好青蛙的养殖管理,就有必要了解青蛙的基本特点及其生活习性。&nbsp&nbsp&nbsp&nbsp一、青蛙的形态特征&nbsp&nbsp&...


第一章  青蛙的基本习性了解

要做好青蛙的养殖管理,就有必要了解青蛙的基本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一、青蛙的形态特征

    青蛙(黑斑蛙)一般体长约7~10厘米,成蛙体重一般50~100克,雌蛙较大,雄蛙略小。头部略呈三角形,长略大于宽。眼大而凸出,眼后方有圆形鼓膜,大而明显。背部基色为黄绿色或深绿色,或带灰棕色,背部及两侧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部白色,较多个体有背中线。因其所有个体的体侧都有褶皱,故生物学家将其定名为“黑斑侧褶蛙”。

    二、青蛙的生活习性

    (一)温度  青蛙是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改变。在自然条件下,青蛙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28℃。当冬季温度降至10℃以下时,摄食与活动逐步减弱;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洞穴或池底淤泥中冬眠。次年早春温度回升时结束冬眠。水温超过32℃以上时,活动明显减弱;温度超过35℃时会导致青蛙陆续死亡。

    (二)湿度  湿度是青蛙生存、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蛙类的皮肤没有保护体内水分蒸发的组织结构,只靠皮肤腺体分泌的黏液来保持体表的湿度显然是不够的。因此,蛙的栖息环境既要有水的池塘,还要有杂草丛生、温暖潮湿的环境。湿度和温度还有密切的关系,温度越高要求湿度越高,否则温度高环境干燥,水分蒸发快对蛙生长、生存都不利。

    (三)光照  青蛙昼伏夜出,怕阳光直射,但趋弱光,平时喜欢在向阳、有阴的草丛中栖息。光照对蛙体新陈代谢、生长、生殖均有促进作用,如长期在黑暗处生活,其生殖腺难以发育成熟,甚至停止产卵和排精。

    (四)水质  青蛙的卵在水中孵化,蝌蚪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因此要求蛙池水域有较高的溶氧量,一般要求达到渔业水质标准,水中溶氧不得低于3毫克/升。成蛙、幼蛙虽然用肺呼吸,直接从空气中得到氧气,但其皮肤仍有辅助呼吸作用。水中的溶氧高,对其仍有良好的作用,尤其是冬眠时,主要靠皮肤在水中的呼吸作用,所以溶氧量要求也不得低于3毫克/升。PH:青蛙要求水域PH为中性或偏微碱性,PH在7-8为宜。青蛙要求在淡水中生活,对盐度的忍耐性很差,一般盐度不高于2。

    三、青蛙的食性

    青蛙是肉食性的动物,在自然状态下,它捕食蝗虫、稻螟虫、稻虫蝉、稻蝽象、蝼蛄、金龟子、蝶蛾、蜻蜓、甲虫等水稻害虫。青蛙往往选择昆虫聚集的安静浅水区开展捕食活动,或离水不远的陆地潜伏不动,一旦发现食物,突然跳起伸出富有黏液的舌捕获昆虫,几乎百发百中。

    青蛙主要靠双眼(视觉)发现食物,由于蛙类两眼间距较大,以致对静物形不成焦距,故只能捕捉活食。青蛙的嗅觉不灵敏,所以很难像其它蛙类(如美国青蛙、泰国虎纹蛙)那样依靠嗅觉寻找食物。通过多代驯喜化的青蛙可以强化其嗅觉能力,故也能取食配合饲料。但投喂青蛙最好使用偏腥味的人工配合饲料(比如鱼粉含量较高的饲料),青蛙捕食主要是晚间,但在人工饲养下白天晚上均能摄食,特别在上午太阳未出前和下午太阳下山后摄食最为活跃,是喂食的最佳时机。人工喂养中,为了操作方便,也可将投喂时间推迟到上午和提早到下午,只要形成规律也完全可以改变其夜间取食的习惯。

第二章  青蛙养殖场的建设

建造一个比较适合青蛙繁殖生长,又方便养殖者操作管理的青蛙养殖场,是所有养蛙人的第一个目标。而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方法都是在前人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养殖新手一定要严格按照前人经验开展场地建设,千万不要任意发挥,以免重蹈覆辙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一、场址选择

    由于青蛙喜欢在安静、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活,青蛙场最好选择在平坦开阔、背风向阳的地方。平坦开阔的地方方便建造场地,当然,对于类似梯田的地方也可以使用,但要求每一块地方能相对比较平整。

    养殖者一般选择稻田作为养殖场地,因为这样的底质能保证所建造的蛙池能够蓄得起水。如果是种植玉米等作物的旱地,就必须要充分估计其是否可以蓄水,虽然对于不能保证蓄水的场地,通过一定的处理也可以达到蓄水的目的,但这样就很可能会增加场地建设的成本了。

    青蛙养殖场地要选择水源比较方便的地方。养殖青蛙的场地附近最好有河流、水库、塘堰或比较丰富的地下水。青蛙养殖特别是蝌蚪期间,其养殖用水是必须达到养鱼用水的标准的,否则可能导致蝌蚪患病死亡。使用地下水来养殖青蛙的,一定要确保该地下水可以用来养鱼方可使用,对于矿物质超标(曝气后水面出现红色浮沫等)的水,则最好不要使用。

    青蛙养殖场地还应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因为地势较低的地方,夏季暴雨洪水期间,如果洪水将蛙场淹没,即使不导致青蛙逃跑,也会使青蛙因抢占陆地而挤压造成死亡。

    青蛙场应与车辆较多的公路保持距离,虽然青蛙的听觉退化了,其对声音基本不产生反应,但对于像汽车经过这样比较剧烈的地面震动,还是可能对青蛙带来一定的影响的。这种震动惊扰往往会影响青蛙的生长速度,拉长养殖周期,增加养殖成本。

    青蛙养殖场地还应远离有粉尘污染的工厂,这些有害的微粒容易导致青蛙患上腐皮病。同时,一些具有重金属污染的过的水源、地块也不要选用,使用这样的场地养殖青蛙,容易导致幼蛙畸形及蛙体颜色异常。

    二、蛙池的开挖

    在多年的青蛙养殖探索中,养殖者设计了很多养殖青蛙的池子样式。在这些五花八门的养殖池中,目前最适合养殖者采用的高产养殖池还是杜照林发明的“回”字形一体化养殖池。这种池不管是从照顾青蛙的生活习性,还是在方便养殖管理方面,都具有目前其它池形所不具有的优势。

    所谓“回”字形池,就是单个蛙池四周的的埂和池中的环形沟组成了“回”字内外的两个“口”,这就是蛙池的基本结构。该蛙池的基本规格为长25米,宽8米,每口约200平方米,每亩场地大约可以挖建蛙池3口。

    在开挖青蛙养殖池时,最好先将场地进行测量,然后在地面用白灰画出草图,然后让挖掘机按照画线进行开挖池沟和做池埂。

    蛙池的平面图如下:


    各区域大致规格为:食台区宽1.5米左右,水沟宽1米,休息区宽2米,水沟深50厘米,长度因地制宜最好不超过25米。人行过道一定要比中间高30厘米左右,在以后蝌蚪饲养时有助于扩大水面,增大蝌蚪的活动区域。多个蛙池需要进行排列组合,组合方式如下图:

 
在很多养蛙资料中,都纷纷介绍养殖蛙类需要建设种蛙池、孵化池、蝌蚪池、幼蛙池、成蛙池。这样建造不仅建造成本高,管理繁琐,同时也会造成部分养殖池的利用效率不高(比如养殖蝌蚪的池子、养殖幼蛙的池子都仅仅是短期使用),而且按照这样的养殖方法,还需要经历多次转池,每次转池麻烦不说,还很容易引起蝌蚪和蛙的损伤,可以说是费力不讨好。在多年的养蛙实践中,我们发现只使用这样一种池子,其实也完全可以开展青蛙的全程养殖,而且养殖效果还非常不错。由于在整个养殖周期中只使用这样一种池子,因此我们将其称为“青蛙一体化养殖池”。

    在实际的挖池操作中,由于我们的田块形状不一定是非常的标准,所以可能存在有的池的大小是标准的,有的则可能不一定标准,甚至有的是大小头、三角形等,只要我们基本按照这种池形来进行开挖就可以的。

    要将一大片蛙池都做到很平整是很难的事情,但我们要力求将每一口蛙池做到比较平整,要尽量避免出现蛙池水沟一头高一头低的现象,因为这样的蛙池会导致一头的沟内的水已经满了,而另外一头还没有水。

    在开挖青蛙养殖池时,最好先将场地进行测量,然后在地面用白灰画出草图,然后让挖掘机按照画线进行开挖池沟和做池埂。 
   
    蛙池需要埋设排水管,该排水管主要是用于将蛙池内的池水排除到池外的水沟中。开挖蛙池时,可以先准备好排水管(排水管一般使用直径为100毫米或110毫米的PVC塑料管),蛙池时将排水管带上弯头直接安放到需要挖排水沟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在挖掘机开挖蛙池的同时将排水管埋入,也可以在蛙池开挖完成后,结合修整蛙池,用人工挖沟安放排水管。

    三、相关附属设施

    蛙池挖建完成后,需要沿蛙池四周埋设防逃网。防逃网最好使用40目左右的密眼网布,这样的网布可以有效的避免使用“一体化蛙池”养殖小蝌蚪时,有小蝌蚪钻出到网外。网布的宽度以选择1.2米的比较合适,埋入地下部分为30厘米,围网高度为80厘米左右,顶端做一个向内折的遮拦,这样即便有青蛙顺网爬到网顶,也能被顶端的遮栏挡住,从而有效的防止青蛙外逃。围网的支撑可以选用角钢,也可以选用木棒,只要能够达到围网应有的效果并且物美价廉即可。

    为了防止场外的青蛙天敌(主要是蛇、鼠)的进入,也为了给青蛙池的围栏再加上一层保险,同时也使养殖场有一个围栏,避免外人随意进入给青蛙养殖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养殖者一般都还需要在蛙池的外边在围上一道围栏。

    蛙场的围栏有使用石棉瓦的,也有直接使用网片的。具体使用哪种材料来做蛙场的外部围栏,这个具体根据养殖者所在地方的情况及自身条件来确定。

    蛙池的上方需要拉设防鸟网,这个工作一般需要在蝌蚪投放入池前完成。防鸟网最好使用网眼稍小的,避免一些小型鸟类进入蛙池。小型的鸟类一般不会对青蛙带来危害,但其活动却很容易惊扰蛙群,所以还是能尽量防止其进入为好。

    养殖青蛙的养殖池,需要每个池都能够直接加水,这样可以节省大量人工,也是保证缓慢换水所需要的。因此,在蛙池修建完成后,应全场安装供水管,并使用开关进行控制,水源处安装一个水泵或是接入到高位蓄水池中,确保蛙池需水时能够有相应的水源供应。供水管的直径根据蛙场的大小确定,一般最小不能低于5厘米。

    养殖青蛙的场地如果距离住户较远,养殖者还需要配套设置相应的看守棚。看守棚为临时设置,一般使用石棉瓦或彩钢板搭建,主要用于看守人员休息和堆放饲料、用具等。

第三章 青蛙的繁殖

由于青蛙养殖正式开展的时间尚短,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分工,加上具备相应繁育条件的专业的青蛙苗种场极少,长途运输蝌蚪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对于多数从事青蛙养殖的场家,可能都还需要自己开展青蛙的繁殖。同时,在目前条件下,如果自己掌握了青蛙的繁育技术,还可以适当的降低引种成本。

     一、种蛙的选择

    (一)来源与选择  用于繁殖的种蛙主要从养殖场购进,建议选择经过多年驯化的青蛙种,尤其是多年采用全程饲料养殖的青蛙种。这种青蛙繁殖的后代可以直接采食配合饲料,更加适应人工养殖环境,蛙群的自相残杀现象较低,利于开展集约化高产养殖。

    (二)外观形态  应选择体表光滑、皮肤富有黏液、生长快、活力强、体质强壮、无病无伤、发育良好,达到性成熟的个体作为种蛙。雌蛙要腹部膨大,柔软并富有弹性;雄蛙应选择咽喉部黑斑明显、婚姻垫发达的雄蛙。

    (三)年龄与体重
    青蛙的性成熟较快,一般体长8厘米左右、体重50克左右的雌蛙已达到性成熟,雄蛙体重40-50克时即可达到性成熟,即可用于繁殖。用于繁殖的种蛙一般可以使用2-3年,在育种中为了加快更新换代,很多场家实际上都只使用上年养殖的青蛙做为当年的繁殖种蛙。

    (四)雌雄鉴别与配比  雄蛙咽侧腹面有一对外声囊,雌蛙没有,是区别雌雄蛙最明显的标志。生殖季节雄蛙第一指基部有肿大而明显的婚垫,雌蛙没有,此二特征可以区别雌雄亲蛙。

    配比:要视产卵群体的大小,通常池小产卵蛙群体小,雌、雄配比为1:1为宜,群体较大时则雌雄配比为1.5-2:1。因群体小雄蛙少难于抱对产卵,而群体大雌蛙不可能在同一时期内产卵,而雄蛙排精后,在较短时间内可产生大量精子,所以适量减少雄蛙比例并不影响抱对产卵、排精及正常的受精率,同时又可减少雄蛙为争夺雌蛙而影响正常抱对。对于开展一般性的商品繁殖生产,一般场家多是随机投放种蛙,雌雄种蛙的配比不一定很严格按照要求。

    二、种蛙的培育

    (一)种蛙的引进时间  从别的养殖场引进青蛙种蛙,必须安排在头年冬眠前引进。因为青蛙的繁殖习性是:开春后雄蛙先出洞,通过不断的鸣叫吸引雌蛙出洞。雌蛙出洞后即被雄蛙追逐、抱对产卵。所以想在春季引进种蛙是很难操作的。在四川重庆地区,青蛙一般从国历10月中旬左右就会陆续进洞冬眠,因此,引进种蛙就务必抢在青蛙冬眠之前进行。

    (二)种蛙的放养  新挖建的青蛙养殖池,一般可以不用开展消毒处理即可投放种蛙,但对于可能存在黄鳝、泥鳅、龙虾的池塘,则最好在投放种蛙之前,使用浓度较高的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和杀除敌害。因为这些敌害不除,则可能出现伤害越冬冬眠种蛙和春季蛙卵的情况。蛙池消毒药性消失后,才能放养种蛙。合理的放养密度对亲蛙性腺发育极为重要。一般体重50克左右的种蛙,每平方米投放6-8只比较合适。种蛙放养前可以用2%的食盐水或100斤加“鳝宝益碘”2毫升进行浸泡10分钟,以清除种蛙体上的病菌、病毒和寄生虫等,防止由亲种蛙带来病害。

    (三)生殖季节与产卵  在自然条件下,四川重庆地区春季气温上升较快且比较稳定,青蛙繁殖时间主要集中在3-5月,其繁殖产卵盛期比湖南和湖北要早20天左右,当气温、水温升高,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性成熟的雌、雄青蛙便能自然抱对、产卵、受精、繁衍,最适水温为25-28℃。

    (四)怀卵量与产卵量  雌蛙怀卵量与产卵量,一般与其个体大小、营养状况有直接的关系。正常情况下,雌蛙个体大,卵巢系数高、产卵多;雌蛙个体小,卵巢系数低,绝对怀卵量少。如50克左右雌蛙产卵量一般在1000-1500粒;100克左右的雌蛙产卵量一般在2500-3000粒。但多龄种蛙的蛙卵受精率有所降低。

    (五)种蛙的饲养管理  较早引进种蛙的养殖者,若气温尚高,也可适当进行投喂。投喂种蛙的饲料最好是和引种的场家保持一致,以免因临时换料引起种蛙不适应。投喂种蛙均是一天投喂一次,一般在下午太阳快落山时进行投喂。投喂量视采食效果而定,可先少量投喂,发现很快吃完再进行补充,做到半小时左右吃完不剩为宜,若有剩料,则应减少投喂量,并随着气温的降低减少投喂量。当发现已经有少部分青蛙进入泥土冬眠时,则可停止投喂。

    三、产卵繁殖

    青蛙无交接器,属体外受精,发情时有抱对习性。在自然条件下,四川重庆地区每年3-4月进入繁殖产卵旺盛时期,当水温上升到20-28℃是土青蛙的产卵盛期。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土青蛙一般不抱对、不产卵。通常是雄蛙早几天发情,开始鸣叫并追逐雌蛙,如雌蛙尚未发情,即不理雄蛙,过不了几天雌蛙发情后,便朝雄蛙的鸣叫方向跳去。雌雄蛙不离左右,前后跟随,互相摩擦,最后雄蛙跳到雌蛙背上,用长有婚姻垫的前肢紧紧抱住雌蛙腋下,雄蛙腹部紧紧贴雌蛙背部,两泄殖孔互相靠近,进行抱对,抱对几小时后,雌蛙排卵、雄蛙排精,卵在水中受精,有时抱对可达1—2天才产卵、排精。受精的卵胶膜膨胀后,卵粘连成片状。漂浮于水面黏附在水草上。青蛙卵粒比牛蛙、美国青蛙稍大,但胶膜膨胀没有牛蛙、美国青蛙大。青蛙多在晚上交配,在抱对期间可进行多次产卵。

    受精卵动物极呈黑褐色朝向上方,植物极乳白色或淡黄色,朝向下方。雌蛙一次排卵1000—2000粒。产卵量低于牛蛙、美国青蛙,产卵后把亲蛙放回亲蛙池,或者把受精卵放入孵化池中孵化。青蛙抱对、产卵、排精时,要应尽量减少人为干扰,防止其终止产卵和排精。

    四、采卵

    青蛙产卵以后,受精卵不能久留在产卵池中,一般应在产卵以后2-3小时采卵。这时受精卵外的卵膜已充分吸水膨胀,受精卵可以在卵膜中转位,从而使受精卵的动物极朝上,植物极朝下,水面上可以看到一片灰黑色的卵块,这时是采卵的适宜时间。

    为了保证适时采卵,在产卵季节,要加强产卵池的巡视,以便及时发现卵块。在雄蛙鸣叫频繁的傍晚,特别要观察亲蛙抱对的情况。一般前一晚上亲蛙抱对的地方,就是次日雌蛙产卵的场所,据此可及时发现卵块,避免遗漏。

    采卵时要用剪刀剪断与卵块粘连的水草,切莫强拉硬扯,以免弄破卵膜,影响孵化。采下的卵块要迅速移入孵化池。

    五、蛙卵孵化

    土青蛙产卵后30-60分钟收集受精卵后,应及时进行孵化。一般蛙场孵化量大,多采用孵化池或孵化网箱孵化,而孵化量小的可采用孵化框或水缸、木盆等容器作孵化器,水深5-10厘米,均可孵出蝌蚪。

    (一)孵化设施  较大批量的专用的孵化设施一般是在土池或水泥池中搭建的密眼网箱。

    (二)孵化前的准备  孵化前首先要清洗孵化设施及用具,用5%的漂白粉水溶液浸泡1小时左右,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注入清水,水深保持20-40厘米,阳光猛烈气温较高时,最好在孵化池上拉遮阳网,防止漂浮水面的蛙卵被热水烫伤。

    (三)孵化管理  孵化用水最好使用干净的井水。使用池塘水的,再抽取时最好使用密眼网布进行过滤处理。在小土池或水泥池中架设网箱的,应尽量保持有微流水。使用塑料盆等容器开展蛙卵孵化的,可每天换水三分之一左右,以保持水质清新为准。水泥孵化池、孵化网箱,每平方米可放卵10000-15000粒;不能保持微流水的水泥孵化池或土池,投放卵粒密度可适当降低。在实际操作中,一般5块左右蛙卵放一平方米;如果孵化池面积比较大,必须放多个卵块时,应放同一天产的卵,以保证同步孵化,避免因孵化有先后而造成孵化池中蝌蚪大小不一,影响蝌蚪的生长。

    孵化适宜水温20-30℃,最适水温22-28℃,低于18℃胚胎停止发育,如水温等于或高于37℃,胚胎也停止发育,最后坏死。孵化期间应尽量防止阳光直射卵粒,孵化期间应遮荫,防止温差变化太大,也可换水或加深池水降低水温使水温,控制在适宜范围内。

    青蛙从受精卵孵化出蝌蚪的时间比牛蛙、美国青蛙都短。在适宜水温条件下,约需2-3天即可发育成能摄食的蝌蚪。但若遇上寒潮天气,气温突降,水温低于20℃,往往也会使孵化期延长至5天以上甚至出现蛙卵死亡。过低和过高的水温,不仅会降低卵粒的孵化率,还会使蝌蚪的畸形率增加,影响蝌蚪的质量。

    管理要点:日常管理要经常换水,使水质清新。室外孵化,还需搭建遮荫棚,防止阳光直射和水温过高,同时可防止暴雨冲击使胚胎动物极和植物极颠倒,导致蛙卵受伤死亡。防止敌害,特别要严防蛇、鼠和其他蛙类进入孵化设施吞食受精卵。孵化期间要经常观察胚胎的发育状况,发现死卵要及时摘除,以免蔓延影响水质。蝌蚪孵化以后,由于卵膜的溶解,会消耗水中大量氧气,造成水中缺氧而恶化水质。这时要灌入流水或换水。

    刚孵化的蝌蚪,游泳能力差,常吸在孵化容器的壁上或水草上,要少搅动池水,以免影响蝌蚪成活率。

第四章 蝌蚪的养殖
 
不少养殖者是第一年开展青蛙养殖,需要从别的养殖场引进蝌蚪来开展养殖。这些养殖户就非常有必要在引进蝌蚪前做好蝌蚪培育池的准备和处理。

  一、放养前的准备

    (一)清池消毒  蝌蚪放养前对各类蝌蚪池均需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清塘清毒。

    生石灰清塘:生石灰经水溶化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强碱性的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热能,在短时间内使池水的PH急剧升高到11以上。这样高的碱度能迅速有效地杀灭所有敌害生物、野杂鱼和各种病原体,对蛙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此外,氢氧化钙能中和水体中过多的酸性,使水体呈微碱性,更适合蛙的生态需要,产生的碳酸钙能使淤泥成疏松的结构,改善底泥的通气条件,从而适合蛙穴栖的生态要求。生石灰清塘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干法清塘法。清塘前将池水排至仅余5-10厘米深,然后在池底四周挖一些小坑,将生石灰倒入坑内,加水溶化,趁热将石灰水均匀地泼洒到池塘中。再经晒池3-5天,灌注新水。每平方米生石灰用量为0.1-0.12千克。另一种方法是带水清塘。不排池水,带水直接消毒,每立方米水用生石灰0.2-0.24千克,化水后均匀泼洒全池。无论是干法或带水清塘,应使石灰浆与池水均匀混合,以增加除害作用。

   清塘用的生石灰必须是没有吸水潮解的,呈块状,否则生石灰会因吸水和二氧化碳逐渐变成碳酸钙面失去清塘作用。生石灰清塘药性消失时间一般为7天左右,晴天消失快,阴雨天消失慢,干法消失快,带水消失慢。

   漂白粉清塘:漂白粉一般含有效氯30%左右,经水解产生次氯酸和碱性氧化钙,次氯酸立刻释入出新生态的氧,有强烈杀菌和杀灭敌害生物的作用。效果和生石灰相似,使用方法也可分为干法清塘和带水清塘。干法清塘水深5-10厘米,每平方米用7.5克,带水清塘每立方米用20克。使用时漂白粉充分溶解后,立即全池泼洒。漂白粉有一定的毒性和腐蚀性,会腐蚀人的皮肤,清塘人员戴口罩和穿工作服操作。漂白粉清塘药物消失快,3-5天后即可使用。漂白粉极易吸水潮解,应密闭干燥保存,使用前必须测定其有效含氯量,按有效含氯量计算出实际需要量。

   (二)培育水质  因蝌蚪开口摄食只能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为此必须提前培育好蝌蚪池中的饵料生物。每平方米投放0.5-1公斤腐熟的畜禽肥作为基肥,或者使用在鱼药门市购买的鱼用生物肥来培肥水质。培育水质后,以后每隔3-5天泼洒一次豆浆(每亩蛙池用1公斤黄豆磨浆泼洒)或按说明追加生物鱼肥,确保水质保持绿色具有一定的肥度。

    二、蝌蚪放养

    采用一体化青蛙养殖池的,一般每口标准池(约200平方米)投放约3万尾蝌蚪。使用专池培育蝌蚪的,可以按每平方米水面放养刚孵出的小蝌蚪300-500尾。同一蝌蚪培养池最好投放孵化时间相近的蝌蚪,以免后期变态时出现大量先变态的幼蛙咬食后变态的幼蛙及蝌蚪。

    三、蝌蚪的饲养

    蝌蚪孵化3天后开始投食,此时饵料以豆浆为宜,喂养7天后适当加入少量人工饲料,当蝌蚪个体达到黄豆大小后,可以全部使用人工饲料喂养。投喂蝌蚪的人工配合饲料一般选择颗粒较小的特种鱼苗饲料即可。

    日常管理中应根据温度控制投食量,晴天正常投量,阴雨天适当减少投量,每天投食量按蝌蚪体重的2%-3%,分早,晚两次投喂,早晨9点左右投喂饲料总量的三分之一,下午4点左右投喂饲料总量的三分之二。

    四、控制水温

    蝌蚪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3-25℃,当水温超过32℃时蝌蚪活动能力下降,吃食减少;当水温升高到35℃时,出现极度衰弱状态,严重影响生长,甚至导致死亡;38℃时造成大批死亡.当水温降到8℃时,蝌蚪极少摄食,停止生长.因此早春应该灌浅水,以利升温;高温季节应该加深池水或搭荫棚,或放少量水葫芦,避免水温过高影响生长。降温措施是在蝌蚪池上面搭荫棚,种植一些葡萄或其他藤曼的植物,面积较大的池子只要遮搭半个池子。必要时可临时采用加注水温较低的外河水。一般水温应控制在32℃以下。

    五、重视变态期的管理

    蝌蚪在前肢长出后,尾部收缩时,呼吸作用也因鳃的退化而靠肺来进行,所以不能长期潜入水中,因此,除了要保持安静的环境外,还要把池中水放到食台区边缘。

    春季投放入池青蛙蝌蚪,一般经过约45天的养殖,蝌蚪即可开始进入变态阶段。蝌蚪进入变态期后,由原来的安全水生生活过度到水陆两栖生活。这时要将变态的幼蛙及时捕捉到水较浅、堤埂坡度较大的幼蛙池中去饲养。

    蝌蚪伸出前肢的时候,变态即将完成,这时还有一个很长的尾巴,其行动不便,可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将捕捉到幼蛙池中。此阶段的蝌蚪不再吃食,而依靠吸收尾部作为营养来源,所以无需再投喂饵料。

    六、水质管理

    蝌蚪宜肥水饲养,水质保持在浅绿为最好,当水质为深绿色时,可以进行全池换水(换掉多半老水)。由于在蝌蚪养殖期间每天都在进行投喂,所以蝌蚪池中的水无需刻意肥水,只要是饲喂蝌蚪的饲料适量时,水自然变绿。

第五章  幼蛙及成蛙的养殖

当青蛙蝌蚪陆续变态上岸时,青蛙养殖也就要从原来的蝌蚪养殖转化到幼蛙养殖当中来了。幼蛙养殖中,下面的前两项工作是在蝌蚪养殖期间就需要做,否则真的等到蝌蚪变态了才来做,可能就会比较被动了。

    一、食台的制作

    为了防止饲料散落和方便青蛙采食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青蛙需要采用专门的食台。食台大小一般为长1.5米,宽1米,也可以根据场地采食区的大小来适当调整食台的大小。食台四周采用2厘米×3厘米规格的小方木条做框架,用40目的尼龙网布做底部。为了提高制作效率,一般框架用3厘米的气动射钉钉牢,尼龙网布用气动马钉钉牢。
    一口约200平方米的蛙池,需要准备约24个食台,一亩地3个池则需要准备72个左右的食台。

    
二、除草
    青蛙养殖池如果杂草丛生,刚变态的幼蛙就会躲藏到杂草中,投喂的饵料很难及时被青蛙发现和采食。因此,幼蛙池除了蛙池中央的休息区可以保持部分杂草外,四周的投食区是不能有杂草存在的。一些养殖户往往等到幼蛙快变态时才去除草,此时杂草已经生长得很茂盛,要除去杂草确实非常的费工费力。养殖者应该在蝌蚪养殖期间就做好蛙池四周杂草的拔除工作,此时杂草较少,清理起来也比较容易。

    三、遮荫

    当发现已经有少量蝌蚪开始长腿并有极少数蝌蚪已经变态成青蛙时,此时应及时在蛙池的中央搭上遮荫棚。遮荫棚一般使用小的竹竿或木条作为支架,上面拉盖遮阳网。为了防止风将遮阳网吹动惊扰青蛙,拉网时应将网的四周进行捆扎好,将边角进行收卷捆扎,避免网布随意垂吊。

    
四、蛙池外的杂草控制

    蛙池外如果杂草丛生,容易给蛇、鼠等敌害提供藏身之处。为了便于发现敌害,养殖者需要对蛙池外的杂草也进行控制。蛙池外的杂草一般使用除草剂进行杀灭。除草剂主要使用毒性较低的农达(成分:草甘膦)。喷药应选择晴朗无风天进行,尽量避免将药液喷洒到蛙池内。

    五、幼蛙的投喂及管理

    发现有部分幼蛙上岸后,应及时在蛙池的角落摆放食台,并少量投料。食台上要保证24小时有饲料。当上岸幼蛙逐步增多时,应及时增加摆放食台和投喂饲料。投喂幼蛙一般选用颗粒较小的1号饲料,当幼蛙生长到个体达15克以上后,就可以更换为颗粒稍大的2号饲料。
    幼蛙体质比较脆弱,惧怕日晒和高温干燥。将青蛙幼蛙放在高温干燥的空气中暴晒0.5小时即会致死,原因是高热,脱水。因此,在幼蛙刚上岸的头两天,中午烈日时应对滞留食台的幼蛙进行人为的驱赶,以免引起死亡。

    六、食台的清理

    青蛙食台投料后,遇上下雨,往往会导致残余食台的饵料出现霉变结块。养殖者应及时对残余饵料进行清理,污染严重的,可将食台进行冲洗,然后放到太阳下暴晒。

    七、水质管理

    青蛙比较喜欢在岸上活动,一般依赖池水只是保持皮肤湿润。但如果蛙池水质太脏,也会给青蛙养殖带来危害。养殖者在水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尽量勤换池水,保持池水的干净,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基本发生。

    八、疾病的预防

     青蛙的病害比较少,至今尚未发现有养殖场因病害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但养殖者在养殖中也要做好预防工作,确保养殖不发生重大疾病。
    幼蛙正常采食之后,即可安排进行疾病预防工作。给青蛙投喂的预防药物及营养补充剂主要有:
    1、160g肽酶激安+200g三黄散,拌40kg饲料。主要通过护肝肾、排毒素、提高消化率,提高青蛙的抗病能力。
    2、盛典或盛荃安消毒,因青蛙会出现相互撕咬现象,常常会引发细菌感染,从而引起青蛙的死亡。故建议在水温达到25度时,每月进行2次消毒。用量为:500ml盛典,用2000立方米水体;500ml盛荃安,用1200立方米水体。

九、青蛙的越冬管理

    蛙类是冷血变温动物,当外界环境温度降到10℃以下,蛙类体温随之降低,新陈代谢减慢,开始进入冬眠期,青蛙冬眠前要做好蛙池管理,保证蛙池中长期有水,使种蛙冬眠洞穴位于较高位置,防止洞穴被水淹,影响冬眠质量,降低冬眠期的死亡。青蛙属本地野生品种,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强,冬眠期会自行打洞冬眠,无需人为干涉。

第六章 青蛙的常见疾病

养殖任何动物,其疾病都是以预防为主。虽然青蛙的疾病比较少见,为了帮助大家在万一遇上疾病时能及时识别并及时进行治疗,这里特将几种蛙类的常见疾病进行整理介绍如下:
    1、红腿病
    (1)病因:红腿病又称败血症,为蝌蚪、幼蛙和成蛙的常见病。其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及乙酸菌及乙酸钙不动杆菌的不产酸菌株等革兰氏阴性菌。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传染快,死亡率高。
    (2)症状:发病个体精神不振、活动能力减弱、腹部膨胀、口和肛门有带血的黏液。发病初期,后肢趾尖红肿,有出血点,很快蔓延到整个后肢。剖检以后可见腹腔有大量腹水,肝、脾、肾肿大并有出血点,胃肠充血,并充满黏液。
    (3)防治措施: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定时、定量投喂食物,及时将发病个体分离治疗,控制疾病蔓延。
(4)治疗方案:发病初期,可采用如下方案:100g10%恩诺沙星(市场上此类产品假货较多,需选用正规大厂)+160g肽酶激安,拌20kg饲料,用一个疗程,一个疗程5天。同时,用盛典全池消毒,500ml盛典,用2000立方米水体。
2、气泡病
    气泡病为蝌蚪常见病,及时诊治很容易治愈,但是如果诊治不及时也会造成大量死亡。
    (1)病因:水中浮游植物多,强烈光照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引起水中溶氧量过分饱和;用土池时,地下水含氮过分饱和,或地下有沼气;温度突然升高,造成水中溶解的气体过分饱和;这些过分饱和的气体形成气泡,蝌蚪取食过程中不断吞食气泡,气泡在蝌蚪消化管内聚集过多便引发气泡病。
    (2)症状:蝌蚪肠道充满气体,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仰浮于水面,严重时,膨胀的气泡阻碍正常血液循环,破坏心脏。解剖后可见肠壁充血。
    (3)防治措施: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控制池中水生生物数量。发现气泡病可以将发病个体用捞网捞出来,放到清水中,2天不喂食物,部分个体会自行痊愈。另外可以向养殖池加入食盐进行缓解病情,每立方米水体加食盐15克左右。
    3、脑膜炎(“歪头”“白内障”)


    脑膜炎是近年来遇到的一种新病,该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死亡率较高、难治愈等特点。2016年,该病成为青蛙养殖过程遇到的最难治愈、也是危害最大的疾病。
    (1)病因:脑膜炎的病原为脑膜败血性黄杆菌,该病2016年在湖南地区多发,蝌蚪、幼蛙和成蛙均可感染此病。
    (2)症状:病体精神不振,行动迟缓,食欲减退,发病蝌蚪后肢、腹部和口周围有明显的出血斑点。部分蝌蚪腹部膨大,仰浮于水面不由自主地打转,有时又恢复正常。解剖可见腹腔大量积水,肝脏发黑肿大并有出血斑点,脾脏缩小,肠道充血。同时,“歪头”和眼球“白内障”是其典型症状。
    (3)防治措施:
引种时严格检疫,养殖过程中勤换水,合理规划养殖密度;
阴雨季节较长的年份,该病较易大面积爆发;
该病发生初期,即需要抓紧治疗,负责引起疾病的爆发;
蛙池的水源必须是新鲜水源,一旦发病,且不可将发病池的水,引向其他池塘;对于循环养殖用水的养殖户,需要特别注意。
(4)治疗方案:发病初期,可采用如下方案:100g盛弗康(10%氟苯尼考,市场上此类产品假货较多,需选用正规大厂)+160g肽酶激安,拌20kg饲料,最好全部养殖青蛙用一个疗程,一个疗程5天。(特别注意:如果用量和疗程达不到,常常引起该病的复发,从而加大该病的治疗难度);对于发病养殖的池塘,可以增加到7天。同时,用盛典全池消毒,500ml盛典,用2000立方米水体。
发病高峰期,可采用如下方案:100g盛弗康(10%氟苯尼考,市场上此类产品假货较多,需选用正规大厂)+200g均克(磺胺嘧啶+甲氧卞啶)+160g肽酶激安,拌10kg饲料,一个疗程5天。(特别注意:如果用量和疗程达不到,常常引起该病的复发,从而加大该病的治疗难度)。
如果“白内障”现象较为严重的,需要加喂一个疗程的驱虫药:渔从净;200g渔从净拌20kg饲料,内服3天。

    4、水霉病
    南方冬季气温比较高,在土青蛙越冬期、蝌蚪期常发生水霉病。该病病程长,死亡率低,多发生在蛙的四肢,如果不及时治疗常会给蛙造成残疾,并引发其他疾病。
    (1)病因:蝌蚪和越冬期的成蛙易患此病,病原体是水霉,由于有外伤而引发。
    (2)症状:水霉的内菌丝生于动物体表皮肤里,外菌丝在体表形成棉絮状绒毛,菌丝吸收蝌蚪和蛙体的营养物质,使蝌蚪和蛙体消瘦,烦躁不安。菌丝分泌的蛋白水解酶还使菌丝生长处的皮肤、肌肉溃烂。
    (3)防治措施:运输、分池过程中小心操作,谨防造成外伤。低温季节(水温低于20℃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捕捉和转运种蛙及蝌蚪)。一旦发病,可以按每立方米水体使用500ml盛荃安,用1200立方米水体进行全池泼洒,对水霉病具有一定抑制和治疗作用。
    5、肠炎
    肠炎是蝌蚪、幼蛙、成蛙共患的一种常见病,一旦发病,死亡率高。
    (1)病因:投喂不洁饵料易引起肠炎,病原体为细菌,可能是气单胞菌和链球菌。如给投喂天然的蝇蛆,如果消毒处理不当,极易引起肠炎,导致大批死亡。
    (2)症状:病蛙垂头弓背,机体消瘦,活动异常,取食量明显减少,反应迟钝,蝌蚪发病后多浮于水面。
    (3)防治措施:肠炎的发生多与水体和食物不洁有关,因此要定期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不投喂发霉、变质的饵料,并在饵料中加拌一些大蒜、三黄散等。另外,暴饮暴食也会引发胃肠炎,因此饵料投喂要定时、定量、定点。
    发病后要及时进行水体消毒,可用盛典全池消毒,500ml盛典,用2000立方米水体。并在饵料中拌加100g10%恩诺沙星+50g畅宁(5%硫酸新霉素)+160g肽酶激安,拌20kg饲料,连用3天。
    6、难产
    (1)病因:冬季冬眠期气温高,而且温差变化大而频繁,如果冬眠期间水温控制不好,青蛙反复从冬眠状态中苏醒,则很容易导致土青蛙难产甚至不产卵。主要原因如下:
    ①休眠期间干扰过多,体力消耗过大;②雌蛙年龄过大,体质虚弱;③雄蛙数量不足,雌雄比例不协调;④产卵池环境不适于产卵,如水位过深、不够安静;⑤种蛙在产卵前受到严重惊吓;⑥产卵时间握不准确。
    (2)症状:雌蛙腹部膨在,已经完成跌卵,但是卵滞留在子宫内无法产出。解剖以后在子宫内可见黑色卵团已经溶烂。
    (3)防治措施:为产卵的雌蛙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按合理的雌雄比例搭配种蛙(雌雄比最好为1:1)。在冬眠前,给种蛙投喂一个疗程(7天)的肽酶激安,增强种蛙体质,有助于第二年种蛙的产卵、繁殖。
    7、烂皮病、烂嘴病
    (1)病因:是幼蛙、成蛙共患的一种皮肤病,多因皮肤有外伤,感染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等),进而导致皮肤发炎、溃烂。养殖密度过高、饵料不充足也会引发此病。
    (2)症状:发病早期,病蛙皮肤局部充血、发炎,有时仅嘴尖前部溃烂而身体皮肤完好,严重时全露出鼻骨。病蛙行动迟缓,精神不振,停止取食,体表多处溃烂。
    (3)防治措施:发病后要及时进行水体消毒,可用盛典全池消毒,500ml盛典,用2000立方米水体。并在饵料中拌加100g10%恩诺沙星+50g畅宁(5%硫酸新霉素)+160g肽酶激安,拌20kg饲料,连用3天。内服可采用如下方案:100g盛弗康+160g肽酶激安,拌20kg饲料,最好全部养殖青蛙用一个疗程,一个疗程5天。
8、蚂蟥(水蛭)感染
    在些土青蛙养殖场发生蛭害,严重时,一只蛙的身上叮咬着十几只蚂蟥。蚂蟥咬吸时会分泌出具有麻醉和抗凝血作用的毒素,由于土青蛙本身的血浆就很少,只有1-2滴,所以蚂蟥因吸食不饱而长期吸附于患处直至蛙死亡,甚至使用整个养殖场的土青蛙全军覆没。

    防治措施:蛙池放蛙前做好清塘工作是防治该病的根本措施。详见第四章,蝌蚪的养殖。

更多有关ڰ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 | 辽公网安备:21120202000005号